西方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是相对更“自然”的,是资产阶级壮大到一定程度后,同时与地主阶级的利益冲突逐渐激化,最终资产阶级以经济或军事实力推翻掉地主阶级而建立的。
上个世纪,所有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国家已发展到顶峰。而唯物主义世界观告诉我们: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在我们无数次看到资本主义道路的“正面”以后,我们有必要将它翻过来,见识一下它的“背面”。而这个背面即是:从本世纪起遇到瓶颈开始走下坡路。故有人提出:是否应转向,走国家资本主义和全球一体化道路呢?你有何高见?快“畅言一下”跟大家聊聊你的看法吧。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在对待“国家资本主义”的问题上,一些国家从来都实行双重标准:在需要国家支持以进行资本积累的时候,就大行保护主义和国家干预之道;在拥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时,就要求他国无条件开放市场,强行推进自由贸易以从中渔利;当其竞争优势因后发国家的追赶慢慢消失时,又重新祭起贸易保护主义的大旗。一方面,在世界市场上利用自由贸易发挥本国垄断资本对后发国家的优势,竭力维护本国资本在市场、技术等方面的垄断地位;另一方面,采取各种保护主义措施,遏制他国资本——不论是国有资本还是私人资本——的竞争、冲击和赶超。这种经济逻辑以意识形态“正统”自居,把竞争对手的优势解读为意识形态“异端”。德国历史学派的代表李斯特用“抽梯子”的说法,对这种伎俩进行了绝妙的比喻:一个人当他已攀上了高峰以后,就会把他逐步攀高时所使用的那个梯子一脚踢开,免得别人跟着他上来。来源: 《求是》
谢长安:资本主义全球化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进而出现资本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后的现象。分析资本主义全球化的产生与发展历史,不可避免地涉及两大逻辑:生产逻辑和资本逻辑。生产逻辑是人类社会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在地球长期的演化过程中,人类这一具有高度智慧性的生物随着各种物质条件的结合而产生。人类诞生后首先面临的基本问题是生存,为此,人类需要运用自己的智慧,以社会的方式通过能动的劳动过程生产自己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人类在生存和发展中形成了生产力这个特有的物质力量。随着人类认识、把握和利用自然规律能力的增加,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剩余产品不断增多,私有制、产品交换、国家等逐渐产生,社会分工不断深化,这些反过来进一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在此过程中,不同地区的人们产生了交往这一重要行为。交往最初表现为剩余产品的交换,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交往的内容不断丰富、范围不断扩大。到了西方大航海时代,受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的驱使,欧洲的船队在世界各地的海洋上,开辟一个又一个新航线,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为形成世界整体联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机器被用于商品生产,西方工场手工业被机器大工业取代,生产力呈现爆发式增长,大量商品被生产出来,促使资产阶级将眼光投向全球,各个国家和民族原有的封闭状态被彻底打破。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西方进入“电气时代”,一系列新兴行业和部门纷纷出现,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大量垄断组织逐步建立,竞争进一步加剧,这刺激着西方为获得更大发展空间而开辟新的市场。到了20世纪50—70年代,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空间技术等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爆发,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等几乎每一个领域都受到深刻影响。得益于新的科技成果的支撑和价值链理论的启示,同一商品的生产过程被分解到世界各地,最终出现了现代大型跨国公司及其主导的全球生产体系。全球生产体系的兴起又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引发外包的潮流并带来外国直接投资的快速增长。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