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首页 > 话题 > 经济

超级智能工厂封闭式管理+员工军事化管理=中国制造战无不胜

发布日期:2024-07-13    浏览次数:316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十八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有力推动了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显著增强了综合国力,支撑了世界大国地位。与此同时,坚持创新驱动,坚持质量为先,坚持绿色发展,坚持结构优化,坚持人才为本,凭借五个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以提质增效为中心,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中国制造的产品美誉世界,走进千家万户......


         不过,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制造的产品大多都是低端的日常生活消费品,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同时,我国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所以,共绘网认为,为了让中国制造战无不胜,应该实行:超级智能工厂封闭式管理 + 员工军事化管理。建设智能工厂并进行科学的一体化管理是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而对员工的监管(包吃包住)也要高标准严要求,其目的是提高效率,使中国制造业更有竞争力和话语权。谨此,相信未来中国制造必成为世界的引领者。对此,您赞同吗?生命赋予了我们光阴,你又怎么忍心任凭那易逝的韶华于平庸中挥霍?生命赋予了我们理想,你又怎么忍心任凭那颗年轻气盛的心于消沉中陨落?生命赋予了我们力量,你又怎么忍心任凭那一腔热血的斗志于怯懦中消磨?那就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希望大家积极发声、呐喊!

相关热词搜索:智能工厂 员工 军事化 中国制造
赞同(22)  |  中立(0)  |  反对(0)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希望的田野2024-09-05

以科技创新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自主安全的高水平科学技术供给。科技创新尤其是原创性、颠覆性的科技创新,是确保现代化产业体系先进性、安全性和独立性的重要基础,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高水平、自主安全的技术要素供给。因此,要着重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科技引擎,积极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尤其在工业“四基”,即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方面,努力取得重大突破,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焕新,以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增强新质生产力的产业支撑。

(0)

龙&根2024-09-03

未来5G和AI的深度融合可以在几个方面上大展拳脚。 一是边缘计算和边缘人工智能。结合5G网络的边缘计算和边缘AI技术,将AI模型部署在网络边缘设备上,实现更快速的决策和响应,适用于需要低延迟、高安全性的场景。 二是AI算法协同学习。通过5G网络连接多个AI系统,实现AI算法的协同学习和知识共享,提高智能系统的整体智能水平和效率。 三是AI驱动的自组织网络。5G网络利用AI技术实现自适应网络资源管理、故障自愈和安全防护,实现网络的自组织和智能优化。 这几年我们国家一直在倡导新质生产力。 如今在5G建设方面,国内巨头们正在以自己的方式努力着,中国移动今年将率先启动5G-A建设、华为联合5G-A运营商发布了5G-A商用领航计划、中国电信则在加强5G-A战略布局及6G研发力度。 在工业制造方面,5G和AI的融合将带来超大规模定制化、柔性制造等新型生产方式,加快“智改数转网联”,从而推动人工智能全方位赋能新型工业化。 想象一下,5G与AI深度融合后,未来我们的工厂将会是怎样的? 自动快换卡爪实现不同产品秒级换型、AI智能摄像头监测生产、关键过程参数 100%实时在线测量和自动上传,5G 网络全覆盖实现 AGV 小车调控零延迟......从机器人自动化、视觉检测、到质量控制,无延迟的智能化生产无处不在。 在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发挥5G优势、以AI引领融合创新,中国的新质生产力发展相信会更上一层楼!梅子

(1)

叶海龙2024-08-14

近日,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未来将深入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加快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等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支持建设一批智能工厂、数字化供应链和数字园区。

(0)

龚建华2024-08-12

因地制宜开展区域创新的首要任务在于精准定位。根据地区资源优势和主导产业,明确各区域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例如,东部沿海地区凭借其开放的市场环境、雄厚的经济实力及丰富的创新资源,应聚焦于高新技术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引领科技创新前沿。而中西部地区则可依托其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优势,强化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赋能传统产业,提升其生产效率与市场竞争力,同时建立健全环保制度体系,推动传统产业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此外,各区域需积极响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构建开放合作的创新格局。

(1)

志存高远2024-08-05

归根结底,还是工业生产能力、科技的竞争!

(0)

德芙2024-08-01

传统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也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基本盘,因此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意义非凡,这并不是简单的低端产业退出,而是要应用科技将“制造”转换为“智造”。 近日,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未来将深入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加快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等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支持建设一批智能工厂、数字化供应链和数字园区。

(0)

云淡风轻2024-07-24

以数字经济引领高质量发展,需要深刻把握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以及数字经济、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从而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等数字经济主体,是数字经济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方面,持续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要“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机遇”,“推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产业数字化”。产业数字化升级能够显著增强产业韧性,拓展产业链条的纵深,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培育,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新的数据技术和数据要素不仅能够驱动产业创新和模式变革,促进“三新”经济蓬勃发展和创新活力持续涌现,而且能够有效推动产业分立向产业融合升级,这需要重塑产业发展逻辑,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引,协同发展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变“两化”为“两翼”,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插上数字化翅膀。另一方面,持续推动数字经济、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促进数实深度融合、构建完善现代产业体系是创造新增长点和释放发展新动能的必由之路。探索数实融合发展的试点,释放示范效应和蝴蝶效应,增强实体企业的创新驱动力和核心竞争力。以制造业关键领域的中小企业为重点,开展数字化转型试点,切实关注实体企业数字化转型中面临的疑虑和困境,积极探索支持和服务相关主体数字化转型的有效路径,以引导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和发展目标决定是否转型、如何转型,避免陷入盲目转型和表面转型的误区。加快对专精特新企业的培育,以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鼓励和支持企业积极出海参与国际竞争。引导数字金融健康规范发展,发挥数字金融“低门槛”“低成本”和“高可得性”的优势,充分释放数字金融对实体经济和对居民消费的服务功能。积极发展柔性制造、智慧旅游等新模式,匹配消费品质化、个性化、体验化等升级趋势,释放超大国内需求市场的巨大潜力。作者:夏杰长 张雅俊

(1)

何洪峰2024-07-19

开展全国科技创新功能区划,基于地域差异、明确地域分工 。 在新时期、新阶段,亟须开展全国科技创新功能区划,通过合理划分科技功能区并确定核心功能与重点任务,调动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集聚与扩散效应,聚力破解影响国家创新竞争力的“卡脖子”技术难题,协力解决影响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共性科技难题,这是推动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布局和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必要途径,也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客观需要。 前期研究中,我们基于城市体系和城市网络的理论、科技创新活动的空间特征以及功能区划的战略目标,界定了科技创新功能区的内涵并制定了区划原则,设计了基于城市间创新合作的关系数据进行科技创新功能区划的方法,并研制了一个可供参考的区划方案。在这个研究中,结合不同科技创新功能区在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阶段、社会文化环境上的差异,基于科技创新资源条件和亟须解决的重大科技问题,提出了各功能区的核心功能和任务,并提出针对性的发展策略以支撑功能区的规划建设(马海涛、胡夏青,2022)。 可以根据科技创新功能区的分区结果,因地制宜地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而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开展科技创新功能区划工作,实际上是对全国各区域在科技创新发展方面进行了一次全覆盖、无死角的考察与规划。区划方案呈现的区域划分与组合方式能够帮助人们认识与把握中国科技创新活动在不同尺度下的地域模式,而区划的最终任务则在于针对不同区域的科技创新基础与现状、发展潜力与发展需求,明确区域在全国科技创新系统中的分工与定位,并指导各级地方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积极开展区域内合作和跨区域合作,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促进区域发展中的长期、底层、关键作用。马海涛(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0)

天地人和2024-07-18

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加快培育新型劳动者队伍。要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持续强化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大力造就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和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深化教育改革,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培养急需人才。深入推进科研院所改革,加快形成符合科研规律、有效满足国家发展和市场需求的科技创新体制。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引进使用机制,增强对世界优秀人才的吸引力,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来源:求是网

(1)

cffsgty2024-07-17

科学技术是真正的第一生产力,关系国运的关键一环,举国体制攻克科技生产力的投入应持续加大!

(0)
1 2 11条信息

成康2024-07-16

你要认清一个现实:高科技产业永远集中在一二线高产能城市,三四线城市大部分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你说需不需要人,AI才刚起步,在很长一段时间无法取代人力劳动

(0)
1 1条信息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