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首页 > 话题 > 文化

各国“走出去”的应是优秀的而非“糟粕”?

发布日期:2018-02-03    浏览次数:5747

        在更加市场化、开放、相互依存的世界里,走出去战略是参与风云变幻的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条件,是各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发展壮大的必然选择为了实现持久永续的发展,各国走出去的包括物质产品和精神文化产品应是精华而非糟粕。

        以中国为例,中国已经成为闻名的世界工厂,一批优秀的国企也逐步走向世界,向世界宣告中国技术的价值。中国高铁出海日趋成熟,版图已经扩展到数十个国家,能够与日本等老牌铁路强国进行竞争。除了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网购被老外评价为中国的新四大发明,极大的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在走出去的这一系列中国精华发扬光大的同时,也走出去了一些糟粕让国人羞愧不已,比如中国假货。不夸张的说,中国假货遍布世界各地,包括你想得到的地方和想不到地方,在海淘盛行的时代,消费者收到的也许还是中国制造出口的假货,正品极为稀缺。美国、欧盟已经将中国列入假货黑名单,中国打击假货的任务仍然任重而道远。

       长远的发展势必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伪造、伪劣的产品、技术终将被揭穿走出去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产品这条路上,各国应该贡献出精华而非糟粕您认为呢?

相关热词搜索:各国 走出去 优秀 糟粕
赞同(13)  |  中立(0)  |  反对(0)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国箐2024-12-19

传统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机体,精华与糟粕如水入泥,混在一起。因此继承传统文化不可能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而必须经过自己的嘴咀嚼,经过肠胃的消化,这就是阅读和理解。按照创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精华与糟粕是可以区分的。传统文化中具有民族性、科学性、人民性因素的都属于精华,而一切封建的、迷信的、落后的东西都是糟粕。有人怀疑,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传统文化还算中国传统文化吗?如果中国传统文化无需在实践中被激活、无需转化、无需发展,表面上是尊重传统文化,实际上是贬低传统文化。一种既不能转化又不具有当代价值的传统文化是僵死的文化,是没有生命活力的文化。这样的传统文化永远与当代现实无关,而只与它产生的原来社会相关,它已在历史中死亡。其实,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正在于它是源头活水,而不是一潭死水。当然,传统文化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一个严肃的科学研究工作,不是乱批三国式的插科打诨,也不是削足适履,而是在尊重原典读懂原典的基础上,真正从中吸取智慧。在这里关键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中国传统文化转化和发展,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应该相携而行。既不是歪曲中国传统文化,把今人的东西挂在古人头上,又能从传统文化蕴藏的智慧中生发出与时代适应的新的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可以看成是传统文化创新和转化的一个范例。我们不是以与中国传统文化范畴一一简单对照的方式来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是立足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和实践,通过理解传统文化思想和道德观念的基本精神和家国一体的原则,形成国家、社会、个人三者统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血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作者陈先达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1)
1 1条信息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