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读书人历来有“文质彬彬,而后君子”的古训。由此可见,中国人对自己的言行举止,仪容仪表十分注重。我们一般说的仪表,是指人的外表,包括人的服饰和姿态,是人的精神面貌的体现。
对每一个人,每一个团队或者组织,在人们心目中都有一个感觉或者印象,这个印象就好比我们所看到的景物,用精神风貌这个词正好表述眼前所观察到的一个人或一个群体的精神氛围,是一个人外在气质的显著特征。如若一个国家,近视患者增多,到处充斥着电竞(网络游戏),网络空间乌烟瘴气,以及崇拜明星(娘炮)等泛娱乐化,那么这个国家的民族精神是否已经溃烂,这个社会是否已经病恹恹了呢?各位网友、粉丝,对于此话题您是怎么看的?您有何高见?快“畅言一下”跟大家聊聊您的看法吧。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你永远要相信良知的力量》 如果不是强烈的社会舆论,最后也不可能出规定,出了规定,能执行到什么程度,也不清楚。 我就不明白,我们小时候都是老师粉笔写过来的,是谁发明的电子屏,谁有要求必须要进学校呢? 这后面有没有产业链呢? 反正我去同仁医院,那里的真的是做近视领域生意的一片蓝海,暴利。 其实有很多老师都不喜欢电子屏,又要录课又要示范课什么的,压力很大。 小孩子,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本身注意力就不够集中,一旦上了电子屏,就很难集中注意力。 学没学到个什么,眼睛全弄坏了。 你去看全世界,有几个国家是中国这样,孩子大学没上,基本都近视了? 有吗? 人工智能颠覆世界的时代,我们还没接触到,就先把双眼弄模糊了。 几十年来,教育行业的改变,我们的培育理念没有改变多少,硬件条件方面校真是“翻天覆地”。 衡量一个学校好不好,所谓的多媒体硬件怎么样成了重要评价标准。 我们不能否定电子屏讲解立体空间等知识时,确实要胜过传统的二维形式,便于学生理解。但是如果全天都用这种形式,不分科目、不分内容。 天天用,堂堂课用。 有的学校,要求学生一人一个平板。 孩子8-9个小时在学校,在家再护眼有什么用呢? 2023年6月初的“全国爱眼日”前夕,国家卫健委披露了一个数据:2022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比2021年增加了0.9个百分点。 不少事,都是在搞形式、流于形式。 你要问,人家就把出的政策当成绩。 而似乎根本就没有从孩子的健康出发。 以前的教材,以前的老师,以前的学校,似乎变成了一种遥远的美好。 以前哪有那么多近视的,现在小学生都是四眼。 我们真的要仔细想一想,到底什么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到底什么才是教育最应该有的样子,而不是流于形式。 就像预制菜进校园这种事,为什么孩子不能吃新鲜的饭菜,仅就这个讨论本身,就是一种耻辱。 能不能不要再用电子屏毁孩子,真的,我们是在毁一个民族的未来,是在亲手掐死自己的希望。牧之野
壮大网上主流思想舆论阵地—— “90后”返乡青年作家以新媒体手段助力乡村振兴,国风音乐人将古诗文谱曲成歌、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今年2月,第六届“中国青年好网民”优秀故事揭晓。50个精彩故事展现了主人公们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发网友的关注好评。 天朗气清、风正人和,寄托了人民对网上家园美好生活的向往。 围绕重大主题,推出“胸怀千秋伟业 恰是百年风华”等网络主题宣传活动;深入实施中华文化新媒体传播工程、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征集展播活动、“网络中国节”主题活动等,让党的声音成为网络空间最强音;策划“礼赞新时代 建功新征程”网络名人国情考察系列活动,正能量网络名人助力唱响网络好声音。 加大优质内容供给,推出《万山磅礴看主峰》《牵妈妈的手》等一批现象级新媒体作品,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推出“中国有约”“打卡中国”等网络国际传播活动,让中国声音传得更远、传得更广。(新华社记者王思北 白瀛)
只有一个社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们去崇拜愿意回馈社会的企业家如曹德旺,愿意亲赴灾区奋勇作战的明星如吴京,愿意扶贫助残的企业如鸿星尔克,这个社会才会不断的积累正能量,越来越光明。国家的战略才有望达成,14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够实现。(撰稿 坏土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