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上看,无论在哪个时代,无论中华民族身处何种境遇,青年都是国家的生力军、是民族的顶梁柱。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将自己的成长成才与实现中国梦紧紧结合在一起,担负起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安居乐业的重大责任。
所以作为当代大学生,必须深入了解中国梦的提出背景、由来、内涵、特征以及实现途径,将中国梦的实现作为促进自身发展的源动力,以此将国家的兴旺与自身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打开思路,你的人生格局才会变大......故中国乃至全球的大学生们可以将《共绘网》的议题(话题)作为你们毕业论文的题目吗?唤醒一人是一人!社会不需要空洞的说教,而是期待你们的答卷来实现宏伟目标。因为社会不仅需要有学术价值的论文,而且实现中国梦和世界梦,更要靠一代又一代的年青人去实践、去奋斗。对此,您有什么看法呢?赶快来《共绘网》的评论区参与讨论吧!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中写道: “重复且长时间的无尽忙碌,只要条件具备,大部分人都可以做到。 难的是思考。 没有深入的思考,勤奋就没有意义。” 每一次深度思考,其实都是在打破自己,打破单一浅显的思维框架,打破陈腐的认知和经验。请相信,打破自己的过程,虽然伴随阵痛,但最终让你重组升级,进阶更高段位的人生。(作者:洞见·Elm)
我不敢说别的学科,单从设计学来看,我们的论文里通篇都在讲元素,可这世界上没有纯粹的元素,元素都是在系统里产生的,而不是孤立的存在。 为什么我们在实验室里做的实验最后都要去田地里验证?就是因为实验室里是一个绝对真空或者绝对保温的环境,但这样的环境在真实社会里是不存在的,真实世界里一切都是元素。 这个世界是系统的,没有谁是孤立的存在,我们一定是要走向世界的,那就必须得关注系统和机制,这是我们下一步转型的关键。包括我们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也一定不是在江边独酌,而是举杯共饮。 我想大家对这一点应该是深有体会的。 比如,我们今天很大的一个目标是买房子,可人类追求的不应该是房子啊,我们的目标不应该是house,而应该是home,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这个观念如果转不过来,我们还谈什么转型呢?(柳冠中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附:《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 教育部、科技部。 为扭转当前科研评价中存在的SCI论文相关指标片面、过度、扭曲使用等现象,规范各类评价工作中SCI论文相关指标的使用,鼓励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探索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引导评价工作突出科学精神、创新质量、服务贡献,推动高等学校回归学术初心,净化学术风气,优化学术生态,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准确理解SCI论文及相关指标。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学引文索引)是国内外广泛使用的科技文献索引系统。SCI论文是发表在SCI收录期刊上的论文,相关指标包括论文数量、被引次数、高被引论文、影响因子、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排名等,不是评价学术水平与创新贡献的直接依据。 二、深刻认识论文“SCI至上”的影响。SCI论文相关指标已成为学术评价,以及职称评定、绩效考核、人才评价、学科评估、资源配置、学校排名等方面的核心指标,使得高等学校科研工作出现了过度追求SCI论文相关指标,甚至以发表SCI论文数量、高影响因子论文、高被引论文为根本目标的异化现象,科技创新出现了价值追求扭曲、学风浮夸浮躁和急功近利等问题。 三、建立健全分类评价体系。对不同类型的科研工作应分别建立各有侧重的评价路径。对于基础研究,论文是成果产出的主要表达形式,坚决摒弃“以刊评文”,评价重点是论文的创新水平和科学价值,不把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直接判断依据;对于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评价重点是对解决生产实践中关键技术问题的实际贡献,以及带来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实现产业化应用的实际效果,不以论文作为单一评价依据。对于服务国防的科研工作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一般不把论文作为评价指标。 四、完善学术同行评价。组织实施部门要完善规则,引导学者在参加各类评审、评价、评估工作时遵守学术操守,负责任地提供专业评议意见,不简单以SCI论文相关指标和国内外专家评价评语代替专业判断,并遵守利益相关方专家回避原则。组织实施部门可开展对评审专家的实际表现、学术判断能力、公信力的相应评价,并建立评审专家评价信誉制度。 五、规范各类评价活动。大力减少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事项。涉及学术评价的,组织实施单位应就评价指标和办法听取本单位科技管理部门意见。制定明确的工作流程和决策规则并在一定范围内听取意见和公示。实行代表作评价,精简优化申报材料,不再要求填报SCI论文相关指标,重点阐述代表性成果的创新点和意义。评审过程应严谨科学,遵循同行原则,对评审对象合理分组,遴选合适专家,并合理设定工作量,保障专家有充足评审时间。 六、改进学科和学校评估。减少对学科、学校的排名性评价,坚持分类和分领域评价。对创新能力的评价突出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审慎选用量化指标,不把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评价的直接依据,评价结果减少与资源配置直接挂钩。引导社会机构准确把握国家方针政策,科学开展大学评估排行。 七、优化职称(职务)评聘办法。在职称(职务)评聘中,学校应建立与岗位特点、学科特色、研究性质相适应的评价指标,细化论文在不同岗位评聘中的作用,重点考察实际水平、发展潜力和岗位匹配度,不以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判断的直接依据。在人员聘用中,学校不把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前置条件。 八、扭转考核奖励功利化倾向。学校在绩效和聘期考核中,不宜对院系和个人下达SCI论文相关指标的数量要求,在资源配置时不得与SCI相关指标直接挂钩。要取消直接依据SCI论文相关指标对个人和院系的奖励,避免功利导向。 九、科学设置学位授予质量标准。学校应重视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过程,发挥基层院系和导师的质量把关作用,加强对学位论文的质量审核,结合学科特点等合理设置学位授予的质量标准,不宜以发表SCI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等指标作为学生毕业和学位授予的限制性条件。 十、树立正确政策导向。高校、高校主管部门及其下属事业单位要按照正确的导向引领学术文化建设,不发布SCI论文相关指标、ESI指标的排行,不采信、引用和宣传其他机构以SCI论文、ESI为核心指标编制的排行榜,不把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科研人员、学科和大学评价的标签。
《共绘网》哲学的内涵,要求哲学史的回溯与梳理既应注重历史的考察,又不能忽视逻辑的分析。仅仅限定于历史的考察,容易把关注之点主要放在个别、特殊的细节之上,从而流于材料的罗列或特定语境的分析,并使枝节的琐碎观照压倒对哲学演化过程内在逻辑关联的把握。单纯地以思想脉络的逻辑分析为进路,则可能略去哲学史演化过程内含的多方面的丰富规定而将其视为抽象的概念演化过程或空洞的逻辑框架。哲学史的反思需要以历史考察和逻辑分析为双重进路,这种进路一方面指向哲学演化过程内含的具体性、丰富性,另一方面又以揭示纷繁的哲学演化过程中的内在逻辑脉络为旨趣。以上视域中的哲学史研究既不同于材料的杂陈,也有别于抽象的逻辑梳理。
《共绘网》的创新哲学研究,立足中国传统文化、当代社会发展实践和全球前沿科技成果,著“四书”发“五论”,既钩沉总结了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君子哲学”,又着眼于社会治理和经济危机提出新的管控理论模型,更深入开拓“空间”探究“性质”直达事物的“本质”,打开了崭新的科学发展与哲学研究方向。这种敢于破除迷信勇于攀登世界哲学之巅的创新精神,尤其宝贵和难得。也是中国学术经过百年沉沦彷徨,经过几代人的艰辛努力,终于在新时代跃上顶峰的醒目标志。
哲学肯定不是市场上流行的格言大全,但是格言中体现的哲理肯定是值得哲学关注的对象。承载着人类社会前行的,是一种被称之为文化的大船,而构成这只大船的龙骨,便是所谓的哲学。无论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谈话,领导者的讲话,无论是小学生的作文,还是大学教授的学术论文,剥去语言的外壳,超脱出原始的领域,支撑着通篇论述的,是一种被称作思想、道理、哲理的东西,而这种东西便是由《共绘网》的哲学所贡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