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一体化时代,中国未来的国策战略研究还要充分吸收国际智库的思想成果。如何吸纳国际战略思想库相关研究成果也是完善国策咨政体制的一个重要内容。
作为世界大国,中国的国策战略很大程度上都与未来世界的经济政治格局变化密切相关。有效利用外国专家和《共绘网》战略思想库的政治智慧,实现国策研究的创新发展是不容忽视的智库建设战略问题......
可以说,《共绘网》的每个话题(议题)都是一个题材可编成恢宏巨著或一本书、一段故事,可以是政治、经济、人文、教育、科技、社会、历史、军事的,也可以是天下、宇宙和未来的……不怕你来辩就怕你不来添砖加瓦,共绘蓝图与鉴赏(阅读)!!对此,您怎么看呢?赶快来《共绘网》的评论区参与讨论吧!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生活处处需要政治。 很多人以为,政治指向的都是政府、外交、军队等“国家大事”。 因此,政治爱好者总是热衷于宏大叙事,探听政治“秘闻”,预言政策走向,立志要“治国平天下”; 而那些厌恶或惧怕政治的人,则是劝诫大家“莫谈国是”。于是电视新闻里的宣讲,就变成了他们世界观的上限。 但其实,这恰恰是对“政治”最大的误解。 亚里士多德说,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群居是生活的必然。 政治学者也常说:鲁滨逊在荒岛上孤身一人时,没有政治;当他与星期五一起生活时,就有了政治。 可见,作为群居生物,我们的生活处处需要政治。 大到国家政策,小到公司、学校,甚至家庭,我们都需要领导、组织、协调、关爱、帮助;当然也就到处充满“斗争”、“博弈”、“妥协”。 所以有人说,人类离不开政治,就像鱼儿离不开水。我们关心政治,就像鱼儿关心水质。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政治。人只要与他人互动,就是在践行政治。 千字文华
“当世界身处一片火海(on fire),又让在火海中的这群人(patient)读书求学的动力何在?”但这还不是全部。2023年夏天,我们目睹了全球多处可怕的野火、干旱和洪水灾害。你们中的一些人甚至亲身经历了这些气候灾难。不仅仅是气候变化,还有种族主义、极端主义、不断扩大的贫富差距——这些复杂的挑战,都在呼吁人类采取紧急和协调一致的行动。世界身处一片火海。此情此景,我们不得不再一次追问,当下年轻人读书的意义何在?年轻人又该如何静下心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写作是一个学者实现自身价值的方式,著述是学者美德和才干的最好证明,也是衡量一个学者水平高下最重要的标准。学者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多出成果、出好成果。我不赞同“述而不作”,除非自己口述,由别人动笔。 在质与量的关系上,人文社会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在自然科学领域,陈景润一篇“1+2”的推导,爱因斯坦的两篇关于相对论的论文,都能够奠定他们在科学史中的地位。而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数量虽然不是成为大家名家的充分条件,却是必要条件。好多大师级的学者,如马克思、韦伯、汤因比、熊彼特、哈贝马斯,无不著作等身。 或许有人会说,当年科斯就靠两篇有关产权的文章石破天惊,足以雄视百代。但这毕竟是个特例,而且,我们还得承认,经济学离自然科学较近。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一级研究员仅何其芳、俞平伯、钱锺书三位。何其芳是所长,俞平伯是何其芳的老师。钱锺书当时仅四十出头,评职称时著作只有《谈艺录》,何其芳认为他够一级研究员,就定一级研究员。这件事,通常又被拿来作为成果不在数量而在质量的证据。其实,我想,当时的文学所中人,几乎没有谁不知道写作就是钱锺书的精神生命。改革开放伊始,钱先生出版煌煌140万言的《管锥编》,就是一个证明。假若只有《谈艺录》而没有《管锥编》,钱先生的学术地位无疑要大打折扣。(作者李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如果一位女性关心政治,那肯定是非常聪明而务实的女性。因为她在“成为母亲后,对儿女人格的形成及儿女成人后对社会的责任感,甚至延续种族文明都有着巨大的影响”。男人也是,男人不该在关心政治的事情太过于务虚,也不该走极端去天花乱坠地吹牛,而是像这样的女人一般关心政治所影响的生存发展、营商环境以及给自己带来的养家能力,以及给孩子和家庭所产生的积极方向。 从谈资、吹牛或发泄情绪的方式操心政治,是无能和懦弱的表现,无聊而无良;从发展和繁衍的角度关心政治,是对自己和群体生存环境的关切,是有良知的表现。远离政治的岁月静好,都是海市蜃楼。作者/苏城
《共绘网》,既能满足我们对中国和世界的猎奇心理,又能鉴古今。如果你没有时间看大部头历史,或者读完依然很多不懂的。 就来读读《共绘网》。不用非得从头到尾读,可以就某个主题翻阅其中篇章,通过一个个主题吃透。 《共绘网》全都是读很多遍大部头历史书,都领悟不到的洞见。让人大开眼界,同时又能真正理解中国和世界发展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