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实际上“刺激经济”政策必然导致社会浪费现象,与其大水漫灌,不如将资金用在刀刃上,走高质量与高科技发展之路?

发布日期:2022-10-22    浏览次数:5073

  

        经济刺激政策,就是政府在短期内,用负债、用扩大的货币供应等等一系列的方法来刺激经济。而引导和刺激消费无疑是会导致浪费的。



         大力发展商品生产,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的需要,也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有需求就有保障供给的生产厂家。毕竟生产厂家只有把一批又一批的产品销出去,才能维持正常的生产,积累雄厚的资金扩大再生产。可《共绘网》认为:与其“刺激经济”大水漫灌,不如将资金用在刀刃即科研(研发)上,走高质量与高科技发展之路,对此,您是怎么看的呢?赶快来《共绘网》的评论区参与讨论吧!

  

相关热词搜索:刺激经济 社会浪费 资金 高质量 高科技
赞同(47)  |  中立(0)  |  反对(0)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快乐的心2022-10-27

深思熟虑,减少错失机会。短视行为,增加理想成本

(0)

老方2022-10-26

科学工作者的民族自信心受到严重损害。受以SCI为主导的论文挂帅的深重影响,使相当多的学者认为我国科学技术还没有自立门户的可能。据说有少数科学家为了得到外国同行的好评,竭其热情,尽其谦卑。而一旦得到外国专家的几行好评,拿回国内,就以“资源”与“资本”加以利用。 一些机构与学者专家,怎么也看不起中国自己的学者与专家的发明创造。没有高频此被引的SCI文章,就不能被评上人才头衔,不能获奖。看不起自己的成果与人才,这大概也是近十多年来我国学术界的一大特点。 但是,“紧跟”的结果,即使在人家的“国际前沿”里有所创新,能算是一流吗?人家能认可你是“国际一流”吗?“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是指国家的原始创新,才能成为真正的国际一流。 我们应该承认,许许多多学者长期在写论文的大环境里已“适应了”,觉得在温暖的被窝里,也很舒服。甚至也很有“成就感”。但他们是没有责任的。他们被误导了,也是被迫如此。(作者:陆大道,中国科学院院士,经济地理学家)

(0)

杏子海.水2022-10-26

设计师的脑子里应该什么都没有,接下来,我想和大家分享两张图。第一张图是一座冰山,海面上的这部分看起不大,但海面下却藏着我们看不见的巨大山体。于设计而言,我们要做的就是海面下看不见的这部分,海面上看得见的那部分是商业要做的,这两个部分不能搞混。 所以我说设计不是商业,而现在很多设计师就是喜欢到处跟人讲商业,尤其是遇到商人时,你再和人家讲商业只会显得自己班门弄斧,被人嘲笑。人家也不会尊重你,因为你没有自己的观点和逻辑。 我们真正要做的,是大多数人看不到的事情,比如去开创一些新的东西,去为关键技术领域的难题设计解决方案,而不是去搞一些所谓的豪华展会,那些东西虽然很好看,却不能长久。 这张图更能说明问题,我们做事的思维很多时候会习惯于左侧。 比如广东的鱼好吃,我很想吃,可我人在北京,怎么办呢?最快的办法就是直接买一批鱼苗放到北京来养,这样很快就能吃到了,但这些鱼到第二年、第三年就都退化了,口感大不如前。 而右侧则是要研究鱼的DNA,以及养殖这种鱼所需的水土环境,然后跟据研究结果,在北京培育起相同的环境,这样就能让自己一直吃上口感相同的鱼了。 你会发现,很多事情背后的规律和这个例子所反应的是一样的。比如改革开放后,凡是我们引进的技术,大多都停滞在了引进之初的水平上,凡是外国人不给我们的,反倒逐渐走到了世界前列。 这说明,一旦我们完全靠感官行事,觉得自己已经有了某样东西,我们就会变懒,不愿意动脑子,反正现在能用,就不想再费力去做研究了。反倒是别人卡我们脖子的,而我们又离不开的一些技术,逐渐被逼了出来。这是我们必须要认清的一点,我们一定要从源头解决问题。 可现在,很多人还是把精力放在了外观、造型和色彩上,那都是后半段的事情,我们的精力应该放在前半段,放在解决事物的根本问题上,这才是最重要的。而且,大自然的规律也早就告诉了我们,外部因素决定着事物的发展。比如,长江黄河同出三江源,但为什么黄河到下游变成了“黄汤”,长江到下游变成了湖泊和沼泽,是水不一样吗?不是的,是因为气候和地势不同。还有水,零度以下是固体,一百度以上是气体,常温下是液体,为什么它会有不同的形态?是水的原因吗?也不是,是温度变了。所以,我们做设计的不要把思维局限了,要从外部变化中看到更为本质,更为根源的问题,做设计,就是要实事求是地、适应性地解决问题。还有,现在很多做室内设计的人总会说这面墙该如何设计,但我一再强调,墙是商人、消费者和施工队的语言,设计师的脑子里一定不能有墙,有了墙你就没办法创新了。我们的设计之所以徘徊不前,就是因为我们脑子里有个墙。我们脑子里应该是什么?应该是什么都没有,因为我们的目的不是墙。(柳冠中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

刘波2022-10-25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陆大道毫不讳言地指出: “中国科研资金、方向正被西方国家的SCI所支配,我们的科研人员贫于创新、贫于思想!” 与愈来愈巨大的投入相比,我国科技界的实际成果并却不像人们所期待的那样突出,在国际上的实际地位也难以令人满意。 科学研究到底给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多少实际贡献成了问题。巨额投入带来了低产出,以SCI论英雄、论人才、论业绩,这类量化指标的局限性、欺骗性已开始暴露出来。 以SCI为主导的论文挂帅对我国科技发展带来怎样严重的影响? 1)科技人才价值观被扭曲。 现在我国有了大量具有各种头衔光环的人才。论文数量和发表杂志的“档次”,特别是SCI类的论文,已经成为部分学者衡量自己价值、地位的象征及自己拥有的资源。 论文成为他们思想深处的价值坐标系。在这种坐标系下,热衷于写论文特别是SCI论文的学者愈来愈多。已经不再强调发挥集体力量了,也没有了热爱科研团队、发挥集体作用的氛围了。无论多大的项目及集体,只是名义上存在,即在申请项目与最后验收时存在。 而一旦项目得到批准,负责人将项目一分解,课题费一分,实际上没有了团队,各干各的。当主角的愈来愈多,很少有人甘当配角、愿意做好辅助工作了。 近年来引进大批人才中,部分引进的人才(包括从国内单位引进),对国内工作包括工作单位研究方向与领域不了解,兴趣不大,对研究团队的建设也不关心。但这些人才获得的待遇很不一般。学术竞争的平等性可能也正在消失。 对于勇于承担国家需求与重大任务而言,我们可能正在失去诚实可信赖的人才队伍。“学术自由”“自由研究”,是常常被管理部门领导人所津津乐道的当今中国的“优势”。但是,学者们被论文“绑架”了,甚至成为文章的奴隶,怎能具有真正的自由。 2) “紧跟”与照搬“国际前沿”学术思想固化在西方的框架与模式之中。 不少学者至今仍然称“国际一流”与“国际热点”,有些学者公开地认为:“现在我们还没有能力对西方人的科学技术进行挑战”,“还是还要按美国人的思想与模式进行研究”等。将外国人的研究方向奉为自己的的方向,研究领域、科学问题、研究思路等大都是从别人那里“引进”的。这样的研究成果也较易于被西方“国际主流”所接受、所赞扬。 近年来的各种光环人才的评选,包括最高学术称号的人才,候选人的关键材料几乎都是这样的逻辑内容。无论申请人,还是评委专家们,都非常看重外国人的几行肯定,而基本不强调申请者的成就是否为真正创新,对其理论意义与实际意义并不认真在意。 一部分迷恋“SCI”的学者,他们极其看不上将全部精力置于国家需求研究的学者,对他们的成果肆意贬低,斥之为“三无”学者(没有国外权威文章,没有国际头衔,英语水平差)。对一些学科任意斥之为“三无学科”,有的被严重打压。 多年来,一些人才与成果,在各种评奖的关口被那些SCI热衷的权威领导(学者)以一两个量化指标不够或由于没有外国人的好评等而否定了,“封杀了”。今天我们对SCI的迷信、崇拜,SCI“决定论”的理念,甚至比西方人更有过之而无不足。(作者:陆大道,中国科学院院士,经济地理学家)

(1)
1 2 3 4 34条信息
1 2条信息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