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诚然,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给予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但在人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同时,荧幕包括网媒上却充斥着大量吃喝玩乐等低级趣味的资讯......可以理解,在快节奏的生活和新冠疫情隔离下,大众对娱乐文化的需求,但也不可丧失对文化底蕴的汲取,忽略传统文化、正能量、有价值的信息。垃圾内容不仅使人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更是一种慢性毒害(药)。关闭手机里的视频,走进书墨香四溢的图书馆,难道不会获得片刻的宁静,追寻到你真正的价值吗?这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对此,您认为呢?欢迎大家在下方留言评论。感恩您随手传递到朋友圈,让更多人受益!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说“幸福是感觉的享受”,错误在哪里呢?首先,他们既不理会“人是万物之灵”,是有思维的人这一点,又把人的阶级性有意识地掩盖起来,而孤立地、抽象地强调人的自然属性——跟其他动物一样有感觉。这样一来,人和牲畜就没有多大区别了。如果抓住人有感觉这一点理由,便说追求物质享受是人的本性,那么猪何尝不也是有感觉的呢?猪何尝不是通过它的眼、鼻、耳等感官去选择精饲料和暖猪窝,而避免给老虎吃掉的呢?为什么把人的地位降到这么低下,和牲畜等同起来呢?其次,他们把人的感官说成仅仅是一种享乐的工具,由于有了这些享乐工具,便产生享乐的要求,因而享乐也就成为人的本能。这不仅抹煞了幸福观的阶级性,而且也是对人的侮辱。谁都会明白,人不仅同其他的动物一样有感觉,而且还有区别于一切动物的特性,就是有思想。人们凭自己的感官把客观世界反映到脑子里,从而认识客观世界,再进而去改造客观世界。感觉器官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反映工具,而不是什么享乐工具。就拿幸福这个概念来说,它就是一种思想,而不是一种感觉。人们在生活中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取得这样或那样的感觉,再用脑子去想一想,才能产生那是幸福或不幸福的判断来。由于在阶级社会里,种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同是一样东西,在不同阶级的人的头脑中却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幸福不幸福,当然也不例外。例如山珍海味,凡是味觉正常的人都说它是好吃的,剥削阶级分子就以天天尝到它为幸福;可是,对于革命者来说,当他想到还有许多阶级兄弟正在饥寒交迫、受苦受难的时候,就食不下咽。又如有的人对香港社会里那种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无限向往,认为在那里连风都是香的,以能过这种生活为幸福;而有的人则嗤之以鼻,认为这是腐烂尸体发出来的臭气,以过这种生活为可耻。由此可见,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幸福观。说“幸福是感觉的享受”,抹煞幸福观的阶级性,这无非是资产阶级用以麻醉劳动人民的阶级意识的胡言罢了。 “幸福是感觉的享受”,是没落时期的资产阶级的理论。美国资产阶级哲学家杜威就是这样说的:“美感和享乐是任何有价值的幸福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实,当资产阶级还处于上升时期,当它在人类历史或民族历史上起革命的、进步的作用的时候,也并不是只讲物质生活不讲精神生活的。而当资产阶级到了没落时期,他们虽然剥削了巨额的利润,但是已经穷途末路,只好今朝有酒今朝醉,精神生活空虚到了极点,才把物质享受当作幸福的唯一标志或主要标志,并且胡诌出所谓“幸福是感觉的享受”这等荒谬观点,来为其醉生梦死的享乐主义作理论依据。这些人类社会的蛀虫,必将一批接着一批地被革命人民埋葬掉!——抄自《幸福观讨论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64年12月)第150-185页
对于数字时代催生的文化新业态,要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础上,加强数字文化内容建设,统筹文化产业发展与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发展和传承,奠定维护文化安全的坚实基础。抵御不良文化和不健康思潮的传播,依法强化文化阵地管理,筑牢文化安全阵地防线,掌握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国家监管和企业自纠自查双管齐下,守正创新,避免资本陷阱和泛娱乐化问题。总之,对内要坚定文化自信,对外要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在不断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中扩大文化开放,提升自身免疫力,沿着正确方向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作者:中国传媒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导 方英)
精神文化产品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转向。物质生活水平提升和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对共同富裕提出了更高期待。一方面,要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物质共同富裕和精神共同富裕作为共同富裕的一体两面,既要有物质的保障和满足,也要有精神的愉悦和富足。另一方面,对于精神共同富裕本身而言,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下,精神共同富裕的关注点也逐渐从精神文化产品供给的数量转向精神文化产品消费的质量。由于精神共同富裕受个体教育水平、认知结构、区域环境等差异的影响,使得精神共同富裕成为一项长期任务,需要渐进式推进。在渐进推进的过程中,需要在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精神供给的基础上着力提升供给的质量,以高品质精神生产提升人们的审美水平,实现由基本精神需求转向多元化、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需求。(作者 |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齐骥)
党的二十大对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制定了大政方针和战略部署。对文化产业发展来说,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大主题和战略任务。文化产业发展既是文化发展问题,也是经济发展问题,认真研读党的二十大报告,我们可以从中找到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路径。
新时代精神共同富裕的文化底色。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始终遵循的价值指向。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文化、社会、生态问题,是关乎每个人全面发展的问题。推进精神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体现品质生活、凝聚文化力量的关键,铺就了新时代的文化底色。 精神共同富裕是人类文明发展到高级阶段呈现出的一种文化样态,是人民在精神生活中对美好社会的信仰、价值观以及五千多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认同,是在实现个性自由与国家发展的基础上指导自身行为的精神状态。 从精神共同富裕的文化生成逻辑看,它是一个长期渐进的历史过程,不同时期对精神共同富裕的认知使得人们对其理解更加全面。仓廪实而知礼节,精神共同富裕是建立在比较宽裕的物质生活基础上,建立在全社会进步的基础上实现的。1949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对高质量精神生活的需要不断提升。当前,精神共同富裕已成为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实践要求,新时代促进精神共同富裕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擘画。 从精神共同富裕的文化价值目标看,精神共同富裕表现在个人、社会、国家各个维度。精神共同富裕意味着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个体能够从精神生活中获得幸福感和极大满足;意味着整体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提升,全体社会成员摆脱“文化贫困”;意味着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显著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基更加坚实,国家软实力显著提升。精神共同富裕蕴含着每个人在生产生活和思维创造方面的潜力,以及在实现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作者 |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齐骥)
怎么说呢,观点不能算错,但我觉得你这篇文章里的情绪成分也略多,会招致很多反对。而且关键的问题在于,你可能懂传媒,但并不懂市场,这都是老套路,骂他们没用,很多属于拿钱办事,或者利益相关。你这么骂会触及很多人的利益,甚至于很多持有因为谣言带动的股票的散户,也希望有这些东西来刺激市场。对错值得讨论,但抛开立场对大多数人太过艰难,毕竟大部分人都不是哲学家,只是食人间烟火的普通人罢了。无阻审出,祝好。
1
共1条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