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中国瓷器享誉世界几千年,未来能配方、合成更多的“高精尖”工业用材料吗?

发布日期:2023-05-13    浏览次数:3428

        如果说金字塔是埃及的名片,埃菲尔铁塔是法国的名片,那么瓷器(陶瓷)毫无疑问就是中国的名片,也正因为瓷器历史源远流长,中国的英文名也由此而来。

  

        中国瓷器之所以深受海内外人们的喜爱,得益于它精美绝伦的图案和高超的烧制工艺,这也充分说明中国的物质化学元素搭配很成功,在中国科技还在追赶西方国家的时候,我们国人也应在传统中创造出一条新路径,不仅瓷器经过试验研究,还将会有更多传统的元素、材料被发现,并加以配方、合成更多的“高精尖”工业材料,以帮助中国科技原料极度依赖外国的困境。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

相关热词搜索:瓷器 高精尖 工业材料
赞同(31)  |  中立(0)  |  反对(0)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刘梦婷2023-08-28

常温超导体如果是真的,我可以肯定第四次工业革命将拉开帷幕!!星辰大海,我们来了!

(0)

水晶心2023-08-23

常温超导体是人类最高端的材料,但高端的材料往往只需要最朴素的烹饪方式。一一一《坩埚里的超导》“正常大气压下127摄氏度……嗯?摄氏度?嗯?没有负号???” 搞材料的研究出结果比炼丹还邪乎。 只要找到相对正确的道路,不断缩小范围,就能找到量产的办法室温超导材料,我记得书里说的最高纪录是零下七十多度环境下实现超导,磁悬浮列车就是装了很大的一组制冷器才实现的。室温超导体的出现,真能掀起新一轮的工业革命,甚至能牵扯上热利用率的提升。

(0)

张克宏2023-08-21

迈斯纳效应已经验证,华科的实验室就证实了,只是零电阻没舍得用材料去测,所以说是初步验证。用这种方法能获得的新材料具有抗磁性

(0)

秋葵2023-08-20

科技改变生活,如果常温超导材料真被研制出来了,那全人类都会跟着受益。

(0)

祥和2023-08-05

朋友们,这个世界要变天了。就在今天,中美俄的实验室同日复现出了LK-99超导晶体,美国超导股票AMSC盘前跳涨71%,最高涨幅150%,简直就是疯了。这一切都是因为7月22日韩国科研团队发表的一篇论文,他们宣称自己发现了常压室温超导体LK-99晶体,在正常大气环境下可在127摄氏度以下实现超导。 把水烧开才100摄氏度,常压下临界温度提升到127摄氏度那等于哪里都可以具备超导特性,从此再也不需要昂贵笨重的超低温制冷设备了。 毫无疑问,这是重大到逆天的发现,如果属实那整个人类社会所有的电气设备都需要重换,甚至最基础的电线都要更换,而且以前想都不敢想的超级性能如今都可以实现。 如今的人类社会属于电气社会,现代化文明是建立在电力之上的,实现常温超导体的制备会直接颠覆这个世界,说会引发一次科技革命不算开玩笑。 但今天是8月1日,韩国团队发布论文足足10天后,美国的股市才对此做出了反应。 为啥,不是说资本市场是最灵敏的么,怎么等了10天才有反应? 因为韩国人的科研信用没那么强,不足以让全世界无脑相信,而且韩国人这次公布的制备方法过于离谱,确实也让人难以相信。 常压室温超导体,一听就是超尖端科技,肯定是只有最顶级的实验室才能研发出这东西,制备流程一定是各种高科技。 但这次韩国团队公布的办法堪比古代炼金术,就是把一堆粉末材料扔炉子里烧,烧完了里面就出超导体了,设备要求低到高中实验室就可以做,流程简单到谁都可以弄。 以下就是足以颠覆全世界的,超导晶体LK-99的制备工艺,理论上来说每个字都能带来万两黄金的收益。 第一步,买一点氧化铅和硫酸铅粉末,按照1比1的比例放入坩埚中均匀混合,在空气中加热至725度烧24小时,得到黄铅矿晶体。 第二步,把铜单质和磷粉末放入真空管,然后在坩埚里以480度的温度加热48小时,得到磷化亚铜晶体。 第三步,把前两步烧制出来的两种晶体研磨成粉末后放入真空管,在坩埚里以925度加热5~20个小时,然后你就得到了一种铜掺杂的铅磷灰石,也就是LK-99晶体,具备常压室温超导性能。 氧化铅、硫酸铅和铜单质,都是超级普通的不值钱材料,到处都是,换句话说这个制备流程里最昂贵的居然是那个能加热的坩埚,而哪怕是高中实验室里都会有坩埚。 只要你拥有一个坩埚,按照上述流程去做,然后你就可以烧出常温超导体。(远方青木)

(0)

渴望蓝天2023-06-08

纳米线(Nanowires)纳米线的尺寸以纳米为单位。它们也可以被描述为宽度在几十纳米或更小、长度没有限制的纳米结构。纳米线的可重复性和可调节性以及表面特性为纳米医学提供了一种新颖的方法。由于制造它们的材料种类繁多以及它们所显示的迷人特性,纳米线最近成为纳米电子学、光电子学以及分子尺度的化学和生物传感的重要基石。纳米线可以与微通道集成,提供从宏观到纳米的路径,使研究人员能够检测和分析目标分子,如DNA、RNA和蛋白质。纳米线的直径非常小,可用于探针尖端。此外,基于纳米线可以制造出一种柔性纳米电子支架,该支架有望创造出可检测化学和电学变化的传感皮肤。纳米线也可能对建筑和汽车行业产生重大影响。

(0)

龙哥2023-06-07

2D材料(2D Materials)2D材料由原子级薄层材料组成。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由不同的2D材料层所构成异质结性质,以及它们在光伏、半导体、集光器件和后硅电子等领域的应用。通过了解2D材料异质结构,发挥半导体结构的能力,为纳米电路和可穿戴设备的开发铺平了道路。2D磁体可以解决最令人难以置信的科学问题,开启超薄型计算机的时代,此外2D材料在传感和数据存储方面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0)

白桦林2023-06-07

1.水凝胶(Hydrogels) 水凝胶是具有高吸收性(包含90%以上的水)的天然或合成聚合物。由于它们的含水量较高 ,表现出“与自然组织相当的柔韧性”,水凝胶通常作为分子和细胞物种的载体,能够总结细胞/组织发育过程中的动态信号。由于其仿生性,水凝胶是生物医学应用的主要材料,如药物输送和干细胞治疗。一般来说,制造水凝胶需要一系列前体材料之间的化学反应和相互作用。 水凝胶在医学领域具有广阔的前景。不久的将来,水凝胶将为急救工作提供基础支持,使患者能够达到自我修复。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治愈性软体机器人将可以接触生物体的细胞,并在微观和亚微观水平上进行手术。 2.超材料(Metamaterials) 超材料是由多个单独的纳米元素组成的人造组件。澳大利亚研究人员在纳米材料中发现了新特性,为制造热光伏电池开辟了新的前景,热光伏电池可以在黑暗中收集热量并将其转化为电能。该团队利用金纳米结构和氟化镁创造了一种超材料,可以在精确的方向上辐射热量,并在特定的光谱范围内发出辐射。不久的将来,超材料将用于制造超轻卫星天线、传感器和光伏电池。在控制成本的情况下,超轻型天线可以连接到卫星,并使其绕过有线的本地互联网基础设施。热光伏电池可以从红外辐射中获取能量,不需要阳光直射,可以补充甚至取代太阳能电池,成为重要的可再生能源。超材料的高可配置性将用于制造抗损伤材料,例如超材料制造的衣服会感知可能的损坏并调整织物表面以保护穿着者。 3.自愈材料(Self-healing Materials) 自愈材料通过对微损伤反应的修复/愈合机制来检测退化。一般来说,这些材料是人工制造的,可以被认为是“智能结构”,它们根据其综合“传感”能力来适应各种环境。这种技术可以应用于任何领域,例如海上风力涡轮机,或者飞行中的飞机和卫星。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自愈材料只要加水就可以修理破损的牛仔裤。当智能手表、笔记本电脑和手机受到人为破坏时,它会自动修复显示屏上的裂缝。这些设备的电池还将具有更长的使用寿命,这归功于它们的自我修复特性。

(0)

心海2023-06-05

热电涂料(Thermoelectric Paint) 热电是通过将温差转换成电压,反之亦然,然而,热电材料必须应用于作为热源的物体上,达到发电的效果。热点涂料通常被用于平坦表面物体上,传统的热电设计在这些情况下效率较低。目前,柔性热电材料在可穿戴设备等产品上表现出很好的效果,也产生了额外的设计/效率限制,而液体或粘胶材料对于所有类型物体表面都是理想的。 热电涂料可以利用任何热源发电,还可以保护内部空间免受外部热量的辐射,从而减少了额外的冷却需求。热电涂料未来可用于建筑物或车辆表面,从而节省大量的能源。

(0)

风清云淡2023-05-25

装备制造行业的主要特点是,离散为主、流程为辅、装配是重点,基本的加工过程是把原材料进行切割,经过车、铣、刨、磨或钣金成型等工艺,成为零部件,然后加上外购件(电子件,结构件等)组装为成品的装配式、复杂生产模式。具有商机不透明,转化率不可控;物料/BOM/工艺复杂,设计周期长;计划制定难,达成率不高;供应商协同难;物料盘点难,物流管控难;存在边设计、边生产、边采购的复杂项目生产管理模式等普遍痛点。 装备制造行业生产工位比较分散、工艺路线不固定、资源分配随机等,所以对资源利用的优化和合理安排至关重要。数字化转型是实现提质、降本、增效,解决装备制造行业痛点的关键。 随着5G、IoT技术、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智能制造已成为制造业重要发展趋势。当下,正是我国装备制造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装备制造企业要抓住历史机遇,积极应用数字化实现提质、降本、增效。

(0)
1 2 3 22条信息
1 5条信息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