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此同时,随着经济、人口、科技等多重因素的交织作用,传统信仰和价值观也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而在人来人往的社会;阶段性的商品;临时性的人物;碎片化的知识;短暂的新闻资讯;不变的人性……在这个新时代乃至未来的日子里,人们需要照亮世界前行的灯塔,找到前进的方向。人们必须明确自己的信仰与价值观,才能更好地发挥信仰的力量,照亮自己和他人的生活,为世界和人类的未来作出更积极的贡献。
一个不认识“我”的人,无论他(她)的地位多么显赫,无论他的事业多么成功,无论他的资产多么丰厚,无论他的身体多么健康,无论他的人生多么安逸、“幸福”,他(她)依然是一个极其可悲、可怜的人,说穿了,不过是一只没有“头”的苍蝇,一个被“无明”牵引的行尸走肉......所以,世界需要指导人类前行的思想智慧与醒世恒言(需要照亮人类前行的灯塔)!对此,您有什么看法呢?如果您有何锦囊妙计可以安邦治国平天下,赶快来《共绘网》的评论区参与讨论吧!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知人之所知者有极,故用而不荡也。”人生了解的这一点知识,太有限了,如果不能了解宇宙,不能了解生命,有什么用呢?因此自己用而不荡,虽然在人生世界作用之中,但不乱来;自己反而觉得很笨,因为自己生命的来源都不知道。 “故所知不以无涯自困”,我们现有的学问,知识尽管好,仍属有限,因为学问是无涯的,但不要以这个把自己困住;“则一体之中,知与不知,暗相与会”,用现有的知识去了解生命的根本,达到最高道的境界无知,把有为的知识,都融入无为的境界里去;“暗相与会”,跟道的境界,自然冥合了,不分界限了,“而俱全矣”,这就是完全的境界。这也就是“斯以其所知养所不知也”。——南怀瑾先生《庄子諵譁》
哲学家培根曾说过一句话:“读史使人明智。”一个人,要经常回头看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稳定持续发展,也要经常回顾历史,因为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失去自己历史,忘记自己从哪里来的国家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故龚自珍说,“欲要亡其国,必先亡其史。”在今日新冠疫情叠加地缘冲突,国家发展面临空前困难与挑战的历史关键当口,回顾以往峥嵘岁月,让历史告诉未来,可以增强我们战胜困难,转危为安的信心;反思以往经历过的灾难,吸取教训、引以为戒,有助于避免灾难的重演。(作者李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像《大学》这一篇,就确定了中国教育的目的和方法。什么是教育的目的?就是教做人。做人从什么开始?从心性修养开始,作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纲要,明德、亲民、至善,古人叫“三纲”。下面修养的程度有七个阶段,“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个“定”不是讲静坐,不必盘腿,随时站在那里也好,坐在那里也好,在生活行住坐卧四个形态之间,就是修养心性的定。“知止而后有定”,知止、有定之后呢?“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才能发生智慧,“虑”是自己内在的智慧,“虑而后能得”,得到什么?得到“明德”了,大彻大悟,见到生命的本来面目,曾子把这种心性修养的成就称为“明德”。所以《大学》里头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七个阶段就是学问修养的程序。…… ——南怀瑾先生《廿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