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国际共识、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全球化和日益紧密的国际联系下,各国共同面临着许多全球性挑战,如气候变化、传染病爆发、恐怖主义等。
为应对这些挑战,国际社会需要通过对话、合作和共享责任来构建共识。这包括通过国际组织、国际法、外交渠道、多边合作机制等,在全球事务中寻求各方的广泛合作和协调。而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各国之间平等、互利互惠的关系,以及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目标。这需要促进文化交流、经济合作、科技创新、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合作,以促进全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福祉的提升。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历史文化果真是那么重要吗?历史文化的信息对今人果真还有联通、启示的作用吗?我认为是肯定的,如若不然,我国代替GPS的导航通讯卫星为何要以“北斗”命名呢?“北斗七星,所谓‘旋、玑、玉衡,以齐七政’”,这就是《史记》对把握国政统帅性的观念。如若不然,我国又为何要把发射的量子卫星命名为“墨子号”呢?如若不然,古巴比伦人修建通天塔,又为何因语言不同,彼此争吵不休,不能形成命运共同体,而使通天塔工程成为泡影?当今“共绘网人”创建的《共绘网》,就是为实现全球文化共享而搭建的一块通天塔基石。
带你精读《共绘网》,总结自己思想的精华文本,搞懂他的新理论核心概念,比如政治学、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哲学等领域。了解当代在人文、科学、移民等经验研究领域,如何继续发展这一新流派。
大语言模型的出现,给构建具身智能体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性。因为基于LLM的智能体可以利用预训练模型中蕴含的世界知识,生成一致的行动计划或可执行策略,这就非常适合应用于人机交互之类的任务。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开放发展。2023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提出了全球文明倡议,即我们要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
共同建设国际智库交流与合作机制,推动全球数字技术的创新和发展。由于数字技术受人才、资金、技术等条件的影响,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马太效应在各国数字技术发展过程中愈演愈烈。解决这类问题,应注重以下三点。一是搭建技术交流互鉴机制。可以通过组织高校科研院所和大型智库等跨域交流、举办全球性主题会议和发展论坛等方式,推动形成数字技术创新与帮扶的良好发展生态。还可以搭建国家、区域及政府部门之间的数字技术交流对话机制,并联合各知名企业、产业组织和行业专家,持续搭建开放的国际数字技术交流和共享平台,共同构建数字技术生态协作网络。二是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可以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关键技术攻关,搭建国际性产学研用协同机制,联合突破全球性技术瓶颈。通过设立专项资金,鼓励、支持相关机构开展前瞻性、应用性基础研究。同时,应进一步加快全球性数字平台建设,大力培育契合数字技术发展趋势的新型平台,使其在充分发挥现有技术优势的基础上,不断激发技术进步的内生动力,从而在各种数字技术新领域提高探索与创新能力。三是倡导开源伦理精神。开源伦理精神的普遍化,意味着开放共享精神将超越开源社群,并向整个人类社会释放出巨大的精神辐射潜能,最终成为数字技术创新的强大驱动力。应积极引导开源社区的自组织发展,并推动开源社区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性开源社区和开源平台建设。在提升国家科普能力、提高全民数字技能和素养、助力更多群体融入数字化浪潮的基础上,可以通过设立技术创新反馈平台和采用模式,为数字技术发展提供强大的民众推动力。还可以在保障社会群体知识产权的前提下,鼓励技术公司、媒体机构、民间组织和个人用户等积极参与全球数字技术创新议题的讨论,进而激发社会群体创新能量、壮大技术研发探索群体。作者:简小烜,为长沙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