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同的民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精神、文化理念、价值取向等,因此产生了不同的精神成果,它们具有各自的优势和局限,具有较强的互补性。
中西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自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具有鲜明的特色。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中华民族在区域位置上比较独立,在文化上形成了强大的向心力,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具备内聚性,与此同时,中国辽阔的地域又使得各种文化的构成因素有较大的回旋余地。从地理环境来看,复杂的地形和多样的气候使得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和互补性;从物质生产方式来看,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固有的特征,即相对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具有相对封闭性特点的文化;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中,无论战乱纷争,政权更迭,其主流仍是中华民族的统一性和整体性,使得中华文化具有了稳定性和延续性。
西方文化作为世界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其源头主要有两个:古希腊罗马文化和古希伯来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是一种具有世俗精神的文化,在思想、科学、艺术、历史等各方面取得了令后世侧目的成就。中世纪以来,以希伯来宗教理想为核心的基督教文化占据了主导地位,标志着西方社会开始从古典奴隶制向中古封建社会迈进,影响了整个西方文明的发展进程......不过,总的来说,无论从历史文化遗产、底蕴还是品种数量、文化的深度与广度来看,西方都逊色东方,这可以从欧美日等国博物馆展示的中国历史文物窥见一斑,实际上西方主要还是宗教文化的色彩浓厚些。对此,您怎么看呢?“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有一份光,发一份热。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尽自己的一份力、发出自己的一点声音。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经济发展是资源禀赋的函数。资源禀赋既包括自然资源禀赋,如地理位置、气候条件、自然资源蕴藏等,也包括文化资源禀赋,如文化遗产、思维方式等。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使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这说明,中国文化资源禀赋非常丰富,在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要更加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发出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活力,夯实高质量发展的文化底色。
中国有悠久的传统文化,它包括诗、书画、音乐、戏剧、武术、风水、传统医学等各个领域的文化。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这些文化一直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艺术和文化上卓有成就,还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诗歌被视为文化的精髓之一。从《诗经》到唐宋诗词,中国古代的诗歌充满了优美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诗歌中的意象和形式不仅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还引领了中国文学的发展方向。 书画也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喜欢用笔墨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中国的书画艺术不仅在东方文化中独树一帜,也在世界文化中拥有很高的声誉。 音乐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中国的音乐历史悠久,从古琴、古筝到中国传统音乐,都代表了中国音乐文化的不同时期和不同风格。 戏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它包括京剧、昆曲、评剧等多种类型,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戏剧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可以传承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武术是一个包含多种技能和风格的综合性体育运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武术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国人民精神面貌的重要体现。 风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之一。它是通过对地理环境、天文地理、地势、水文、土地等各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来预测未来和改变命运的学问。虽然风水在现代科学中并没有得到证实,但它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仍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传统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中医和中药两个方面,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的健康保障体系。中医和中药已经成为全球瞩目的重要医药文化符号,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它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和传承。今天,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关注,成为了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固本培元,从赓续历史文化中坚定自信——四川眉山,三苏祠。百年银杏、千年黄葛,生机盎然。 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实地考察千年古祠,深有感触地说:“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说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国有‘三苏’,这就是一个重要例证。” 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指出“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 在总书记心中,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前往敦煌研究院主持召开座谈会,肯定“敦煌文化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深入上海杨浦滨江,强调“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在岳麓书院同师生亲切交流,勉励“当代学生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一定要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来到云冈石窟,指出“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文化自信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涵养全民族精神力量,为复兴伟业凝心聚力。新华社记者:张晓松、朱基钗、王子铭、王思北、孙少龙、徐壮
全世界的汉学。位于秦岭巴山之间的汉中,自古便是“天下形势之地”、山川通达之处。一条条蜿蜒于崖壁之上的千里栈道,使汉中成为北方茶马古道的起点,也在驿马飞驰间激荡着多元文化交流的回响。从西汉丝绸之路打开人文对话与友好交往的大门,到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日本多次派出规模庞大的遣唐使团,再从《马可.波罗游记》让西方充满对东方的向往,到罗明坚和利玛窦为中西文化交流铺路……千百年来,汉文化的风早已吹向全球各地,而汉学作为国外学者研究和介绍中华文化的学问,正为当代世界提供文明互鉴的启迪。人民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