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公共产品是指在一定原则基础上使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受益的公共品。根据标准差异,国际公共产品的分类也有差异。例如:按性质分,有臭氧层保护、前沿知识等纯国际公共产品,自贸区等准国际公共产品;按问题导向分,有跨境救灾等全球条件类国际公共产品、应对气候变化等自然共有类国际公共产品、金融稳定等人造类国际公共产品。
所有国际公共产品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受益的非排他性和消费的非竞争性。根据此特点,一些全球大国号称为世界其他国家提供了国际公共产品,实际上并非那么纯。这些所谓公共产品针对某些特定竞争对象设定了一些排他性,进而产生受惠者的局限性。相比北美自由贸易区、北约、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当前美西方主导的所谓国际公共产品或历史上诸如美国“马歇尔计划”、日本“黑字还流”计划等,“一带一路”倡议才真正称得上是国际公共产品......
进一步深究,公共产品的建设与国家意志、国家资本(公有制资本)密切相关,资本主义社会因国家资本(国企)弱私营资本强,使得公共产品建设速度慢,基础设施老旧,更新迟缓。而中国正好相反,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追赶上许多发达国家,很好地体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故国家意志和国家资本(国企)强大是发展和提升世界公共产品建设速度的关键因素。对此,您觉得呢?“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有一份光,发一份热。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尽自己的一份力、发出自己的一点声音。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美国发动对华经贸战的一个所谓说辞,是给中国的经济体制贴上了一个并不新鲜的标签——“国家资本主义”。这种说法认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真正的市场经济,中国是一个国家主导的实行保护主义和重商主义的经济体,其主要依据是中国实行国有经济、政府干预、产业政策,等等。其实,这不是西方第一次给中国经济模式扣上“国家资本主义”的帽子,一些人重提“国家资本主义”论的背后,实际上隐藏着他们对中国发动经贸战的深层次原因,即道路之争、制度之争。来源: 《求是》
说中国经济的出路之前,先说说中国经济的问题。 在分析中国经济的问题之前,最需要搞清楚的就是这三十多年来,中国究竟是为何而变富? 每个人都知道,是因为改革开放,没错儿,但为什么改革开放就会变富呢? 看表面,是因为中国允许私营经济,允许一定程度的市场化,并参与了全球分工,发展起来了现代制造业和强大的出口。 这也没问题,但其实仍未触及到问题之核心。 核心在哪?还是要从现代中国思想之来源——马克思那儿找。我说的不是马克思的阶级斗争论,而是他的资本论。是的,资本才是中国近三十年成就的核心。 无论是市场经济,还是全球化,其核心都是资本。为何资本很重要?因为资本才是驱动生产和消费不断扩大的核心动力。 假如你贩卖馒头给种地的农民,你挣了很多钱,但这些钱你都用来建设豪宅和挥霍享乐;而另一个人用来再投资,将馒头作坊扩张成为馒头工厂,从而能给更多的人供应馒头。 同样是自由贸易,但后者才利用了资本。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实现的不仅是信息、人才、资源、贸易的对外开放和自由流动,更是资本的自由流动。 这种流动有两个层面:国内资本和国际资本。 国际资本方面,我们都知道大众汽车这些国际企业巨头,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纷纷来华投资,正是他们带来的技术和管理思想,促进了中国自己制造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设立了多个经济特区(如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等)和开放沿海城市,吸引外国直接投资(FDI)。这些外资不仅带来了急需的资金,还推动了中国制造业的现代化和产业升级。 外资企业在中国设厂,不仅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还促进了出口增长,使中国逐步融入全球经济。从珠三角到长三角,无数“打工人”和“老板”推动了中国经济的现代化。 国内资本方面,中国的金融改革推动了资本的有效利用。 中国推进了银行业改革,引入市场机制和完善监管体系,放宽金融市场准入,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促进了金融服务的多元化发展。金融改革使资本得以更好地支持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 此外,中国还有效利用了国有资本和民间资本。 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民营经济,优化了资本的利用方式。中国好几轮的国有企业改革,通过产权改革、公司治理结构优化等措施,提高了国有企业的运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政府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民间资本的蓬勃发展不仅激发了市场活力,也成为推动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力量,而且还解决了大部分人的就业。倪刃
组织资本和信任资本属于产业组织和经济体系的软实力。中国虽然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也存 在显而易见的不足,特别是组织效率(畅通、活力、创新)和信任关系(信用、信心、信息)的改善和内化,仍然任重道远,必须通过不断地深化改革来使之更加健康强韧。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