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鸦片战争西方打开中国大门以来,中国文人对西方的了解大多一知半解,仅看到其优越性未见其弊端?

发布日期:2024-11-09    浏览次数:144

  

        自1840年鸦片战争西方列强以坚船利炮强行打开中国封闭已久的大门后,中国的社会结构与思想体系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这一时期的中国文人,急于寻找救亡图存之道,西方科技的进步与社会的繁荣自然成为了他们眼中的“灯塔”。然而事实是中国文人对西方的了解大多表面、浮浅,仅看到其优越性未见其弊端,这其中就包括民国时期的一大批知识分子……

        例如胡适等一大批文人墨客,他们积极引进西方思想,翻译西方著作,试图在中国构建起一个全新的知识体系与价值体系。但他们只看到了西方工业革命的成果,惊叹于蒸汽机、电力等现代科技带来的生产力飞跃,却较少深入探讨这些进步背后隐藏的资本主义矛盾、环境污染、社会不公和种族歧视等问题。他们推崇西方的民主制度,认为那是解决中国政治腐败、民不聊生问题的关键,却未能充分意识到西方民主制度是建立在其特定的历史、文化与社会基础之上,并非简单移植即可生效。可以说他们的认知呈现出一种 “ 一知半解 ” 的状态。

  

         然而历史总是在不断前进中修正错误,深化认识。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社会对西方的了解逐渐深入,对西方文明的批判性思考也日益增多。今天的我们包括现在的 “ 公知 ”,在回顾那段历史时,应当既看到胡适等前辈在引进西方文明、推动中国社会进步方面的重大贡献,也应反思其局限性和草率性,以更加全面、客观的态度审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碰撞,促进文化的多元共生与和谐发展,您说是不是呢?自古以来,我国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中国人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快来《共绘网》的评论区参与讨论吧!

相关热词搜索:鸦片战争 西方 中国 优越性 弊端
赞同(13)  |  中立(0)  |  反对(0)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薛沁2024-11-11

世纪之交的中国知识分子人格的崩溃体现在知识分子身份的彻底丧失,除少数例外,知识分子整体上已被还原为工匠,不是“养家糊口者”,就是“劳动致富者”,并为自己的“看破红尘”而沾沾自喜。 生活一下子变得简单起来,也变得残酷起来,金钱成了衡量一个人的唯一标准。因而在今天,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已经寥寥可数,而且就连这少数坚守独立立场的知识分子,也面临着身份意识的困惑,即:知识分子的安身立命之所究竟在哪里?  

(0)

王夏2024-11-11

发现 对知识分子的定位见释。

(0)

洪鹤2024-11-11

“于狂歌浩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这是鲁迅写于1915年的一段文字。当时恰逢五卅运动,社会动荡不堪,知识分子苦闷迷茫。为此,鲁迅借助一个梦境描述了人在狂热与寒冷之间,矛盾与激情之间苦苦挣扎的撕裂状态,进而鼓励人们既不要沉沦于困顿,也不要指望不切实际的救赎,唯一的出路只有清醒面对。 纵览鲁迅作品,这种苦难和欢愉交织,痛苦和快乐共生的风格始终存在,可谓既是在讲文学,也是在讲哲学,文学观与哲学观相互映证,彼此共生。

(0)
1 3条信息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