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首页 > 话题 > 经济

全球互联互通可以将产能过剩化解?

发布日期:2016-09-14    浏览次数:4481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各国经济增速明显放缓,经济复苏乏力,基础设施、工业建设、居民消费等都有下降,产能过剩问题日益加剧,亟待解决。

        产能过剩问题是全球各国普遍存在的问题,在钢铁、房地产等行业尤为显著。为了有效化解产能过剩,量变必须变成质变,提高质量、技术、劳动生产率。随着全球互联互通脚步的加快,产能过剩问题的解决有了另一大帮手,像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建设倡议,加强有关国家和地区的互联互通和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可以带动有关国家的钢铁和相关产业产品的需求,而且也可以推动各项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互利共赢。因此,全球互联互通是产能过剩化解的最佳途径。您的观点是什么?请说说看! 

相关热词搜索:互联互通 产能过剩 全球化
赞同(32)  |  中立(0)  |  反对(0)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娄健2024-03-23

对新发展阶段治理产能过剩的政策建议。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按照系统观念要求,结合产能过剩问题的复杂性,需要整体推动经济管理体制改革,根治产能过剩问题。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治理产能过剩可以从广义与狭义两个层面理解。狭义的“去产能”政策是指退出过剩产能,广义的“去产能”政策是指破解过剩产能问题,除了存量过剩产能退出工作之外,还包括了从根本上构建预防过剩产能再次出现的长效机制。其中,如何构建预防过剩产能产生的常态化机制,避免历史上出现的产能过剩问题反复出现、愈演愈烈等问题更为重要。 根据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结合前述对中国式产能过剩特征尤其是形成机制的总结,建议在新发展阶段治理产能过剩中重点关注以下工作。 第一,完善市场化法治化机制,构建过剩产能高效退出途径。退出过剩产能是化解产能过剩最为直接有效的手段。通过对中国式产能过剩的历史考察发现,传统的以行政化、数量化目标为主的退出过剩产能方法虽然见效较快,但存在落后产能退出效率较低等问题,效果往往不达预期。为此,建议充分发挥市场在淘汰落后产能中的作用,完善淘汰落后产能认定标准体系;制订严格有效的环保与能耗标准,提高退出过剩产能工作效率;优化完善破产机制,分类推进资产债务处置,妥善做好人员安置工作,疏通过剩产能退出渠道。 第二,推动政府治理机制改革,探索政府与市场结合新模式。正如许多研究所表明的,中国式产能过剩反复出现的背后有着深刻复杂的机制性因素,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是其中的重要原因。因此,根治产能过剩问题,需要推动政府治理机制改革,探索政府与市场结合新模式。建议合理划分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推进地方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积极搜集和发布信息,制定环保、能耗标准;改革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方式,建立多元化的政绩考核标准,更加注重地方经济增长和企业发展的质量,抑制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加大产业政策统筹协调,中央牵头制定产业政策目标,指导地方产业政策制定与调整,打破地方保护主义,畅通国内大循环、形成国内大市场;形成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机制,健全生产要素市场体系,强化市场配置资源功能。 第三,加快科技自主创新,推动供需结构匹配。产能过剩的直接表现是供需结构的失衡,治理产能过剩要推动供给结构升级,使之与需求更好匹配。在当前我国与发达经济体技术差距明显缩小的背景下,通过自主创新实现科技进步,是实现产业升级、优化供给结构、治理产能过剩问题的根本所在。为此,建议加快构建创新联合体,加大科技创新统筹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发挥作用,加大科技创新资金支持;鼓励国有企业创新统筹机制,发挥科技创新主导功能;优化考核机制,鼓励科技创新投资类企业发展;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降低信息技术的使用成本。 第四,加快构建“管资本”国有资产监管体制,重点推动国有企业产能利用率提升。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政府调节经济的直接抓手。但是,研究发现,国有企业的产能利用率普遍低于非国有企业[26,27,28],因此,推动国有企业产能利用率提升是化解产能过剩的重点工作。推进国有资产监管体系从“管企业”到“管资本”转变,提升国有企业产能利用率,既有助于发挥国有企业保障国家战略安全的功能,也有助于建立化解产能过剩的长效机制。建议完善“管资本”理论基础,总结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两类公司”改革试点经验,为构建“管资本”监管体制创造良好政策环境;统筹推进国有资产监管方式转变,依靠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两类公司”履行部分“准公共”职能;完善“管资本”监管体制,激发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两类公司”活力,提升“管资本”能力。 梁泳梅,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中国经济学人》编辑部副主任、副研究员

(0)

傲雪劲松2022-04-12

内循环引发的3个问题: 1、这会导致更大规模产能过剩,因为任何基建项目都是有周期的。 比如修公路,修路的时候,需要买大量的重化工业产品,消耗过剩产能,并催生更大规模的产能。基建周期内,为满足市场需求,重工业领域各行业扩建厂房,扩大生产规模。 但是,路修完之后怎么办呢?以前卖给修路单位的钢筋水泥现在又卖给谁呢?如果你是决策者,你会怎么办? 你会说,那就再修一条路。这可以继续延缓危机,但是路总有修完的时候。一旦城镇化进程慢下来,各个基建项目周期就会陆续完结,更严重的产能过剩就会凸显出来。 2011年底,产能过剩又出现了。这个产能过剩有多严重呢?我们在后面会详细介绍。 2、这会造成企业高额负债。 基建资金多是银行贷款,这些钱是要还的,但是很多钱却还不上。为什么呢?因为很多基建项目根本不能创造收益。 举个例子来说,某个四线城市地方政府借钱修了一个机场,这个机场一年都没几架飞机停靠,根本不赚钱,他拿什么还钱?这种现象在全国非常普遍。大家可以去查查自己家乡都欠了多少钱。 不光如此,负债还会从地方政府传导到一般的私营企业。 地方政府搞基建,必然会向其他企业购买原材料,比如购买钢铁。基建项目周期内,钢铁企业订单就会增多,钢铁企业就要扩大产能。但是钢铁企业一时间没有钱去修厂房,怎么办?他们就会向银行借钱来扩大再生产。 但是,基建项目周期完成后,就会再次出现产能过剩,进而导致钢铁价格下跌,赚的钱根本无法偿还银行本息。这些还不上钱的公司不得不继续贷款借新还旧,利息负担越来越重。 企业债务有多严重呢?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对发债企业做过一项统计,2015年所有发债企业中, 98%的企业利润根本不足以偿还债务,而必须靠借钱才能偿还之前的债务。 也就是说,中国企业的债务负担,使得企业从“借债投资”,变为“借新还旧”。 3、这会导致经济脱实就虚。 这个大家都很熟悉了。由于制造业大规模过剩,制造业本身的利润越来越低。与此同时,得益于城镇化的推进,得益于高杠杆购房的优惠政策,中国房地产的价格持续攀升,房地产成了最赚钱的行业之一。 而且,怕制造业还不上钱,银行更加不愿意贷款给制造业,大量资金变着方儿的流向房地产。甚至,前段时间还有一个惊人的新闻: 目前,高昂的房价已经成了所有年轻人心中的痛。掏空了“六个钱包”后,更加没钱消费了,导致需求进一步萎缩。 但房价能跌吗?不能。银行借出去的钱,相当部分是以房屋和土地作为抵押品的,一旦房地产泡沫破裂,银行将出现大量呆坏账,最终爆发系统性风险。 产能过剩、负债高企、脱实就虚,内循环是一剂可行的药方,但副作用很可怕。所以,供给侧改革5个字,才如千钧一般重。

(0)

扬帆启晨2022-02-15

中国楼市泡沫进入清算期。2008年来的房地产大跃进,给中国的煤碳、钢铁、水泥、建陶、卫浴、家具、家电、灯饰、五金、包装、印刷等行业带来了空前的繁荣,也制造了空前的危机。 这些行业的产能被以数倍的倍率放大,如今随着中国住房的严重过剩和年轻人口的锐减,这些行业面临着清算式危机。 一方面与房地产相关行业的产能淘汰将会非常残酷,另一方面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反过来又影响到居民消费,导致产能进一步过剩。 悲催的是,这些行业屯积了大量的就业人口。 比如煤碳、钢铁等行业,动辄维系着数十万人的饭碗,在负债高企、市场萎缩的情况下,只能通过提价来苟延残喘。 然而,涨价还不算可怕,最可怕的是消费市场的疲弱和前景渺茫。 尽管工业制成品涨声一片,但产能过剩和消费低迷迫使终端消费品制造商不得不减价促销。眼下,天价猪肉又降价了,侧面也说明政府得到信号:大家没钱了! 那么一个更严重的问题就来了,当通胀传导到终端消费品领域,必将导致内需更加疲软,从而产生新一波产能过剩。如此恶性循环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细考如今的中国经济形势,出口、内需、投资三架马车齐齐趴窝,科技创新还没有形成新的动能,全民创业不过是延后了就业危机。但是,我们依然还有一个绝处逢生的机会——为创造就业的企业减负,为身背“四座大山”的人民减负。 留给中国实体行业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减负真的会到来吗?

(0)
1 3条信息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