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中华民族近代百年的跌宕起伏,刻着中华文化烙印的中医药也走过坎坷多艰之途。
最早在《诗经》中,就有涉及药物的记载,当时的人们对药物的性能、分类已有一定的了解。秦汉朝,人们的药物学知识逐渐丰富,已有药物专著在民间流传。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是成书于汉代的《神农本草经》。中医药对华夏儿女的影响可谓是极其深远。而随着西方文化的侵入,西药也逐渐走进大众视野,冲击着中医药在国人心中的地位,近些年来,中医药遭受质疑之声从未断绝,2006年一度为全社会关注的所谓“取消中医”论调,再次给中医药发展投下阴影......共绘网认为,中国100多年来自从引进西医药后,患者的生命晚期大部分都采用西医(价高负作用大)治疗,很少用中华传统中医(价廉物美)去调理,实际上说白了,最终中医是在“续命”, 而西医是“要命”?对此,您赞成吗?“我转发、传播了许多充满人性、良知、散发着正义光芒的文字,我拒绝了与邪恶同污合流”,快传播《共绘网》与智者同行吧!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1、什么是“治未病”。“治未病”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是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 中医“治未病”包括以下四点:未病先防、有病早治、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未病先防就是针对可能出现的引起疾病、衰老,或是传染等因素进行有的放矢的干预。 有病早治就是在刚发现疾病苗头时不要让其加重,并及时进行治疗,斩断疾病传播途径,以减少伤害。 既病防变就是疾病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可能会进一步复杂化,从而引起并发症或是其他脏腑的伤害,需要及时预见性地进行治疗。 瘥后防复。“瘥后”就是疾病痊愈后,“防复”就是防复发。 2、中医“治未病”的三大意义。 一、摄生防病。《黄帝内经》中“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论述历代医家都极为重视,只有强身才能防病,只有重视摄生才能强身。 摄生是以调摄精神意志为宗旨,思想上要保持安闲清静,没有杂念。精与神守持于内,避免过度的情志变动,心胸开朗,乐观愉快,这样就能达到补养真气的目的。对于外界不正常的气候和有害的致病因素,要及时避开,顺从四时寒暑的变化,保持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要求人们饮食有节制,生活起居有规律,身体虽劳动但不使其过分疲倦。 此外,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中医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强身健体方法,如五禽戏、气功、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 二、既病防变。疾病发生后,必须认识疾病的原因和机理,掌握疾病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变化规律,争取治疗的主动权,以防止其传变。例如治疗肝病可结合运用健脾、胃的方法,这是因为肝病易传之于脾胃,健脾和胃的方法即是治未病。 三、预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疗后遗症。一般患者初愈后大多虚弱,这就要求在康复医疗中做到除邪务尽。“愈后防复”,就是指在病愈或病情稳定之后,要注意预防复发,时刻掌握健康的“主动权”。针对患者气血衰少,津液亏虚,脾肾不足,血瘀痰阻等病理特点,采取综合措施,促使脏腑组织功能尽快恢复正常,达到邪尽病愈,病不复发的目的。作者 l 宋文法
鲜竹沥口服液和输液 我亲历 咳到肋骨疼,输液还是毫无缓解,几块钱的鲜竹沥两支就轻松咳少了。 孩子感冒发烧住六天医院,报销后自己支付2200,报销前得3900多,国家花了钱,究竟是谁得了利?? 当医院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时候,何来有医者父母心?!
1
共2条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