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机器人的功能和技术层次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其典型代表是移动机器人以及机器人的视觉和触觉等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而机器人的研发与使用也代替了部分人工,它们使任务完成的更为准确、高效。我们知道,虽然发达国家的人口少,但其人均工业机器人比例较高(现代化程度高),再加上规模优势(效应),使得产品始终处于领先地位。所以,发展中国家也应奋起直追,您说是不是呢?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产业深度融合的政策取向涉及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人力资本政策方面,制定激发人才数字化创新活力、培育人才数字化技能的人力资本政策。面向世界数字科技前沿、面向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主战场、面向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重大需求,构建高水平复合型数字经济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产教对接,重点培养大数据、人工智能、网络技术、虚拟现实、区块链等领域的紧缺人才。二是在创新政策方面,主要依靠新要素驱动和全链条协同,实现新型生产要素对传统要素的替代。要从规模激励转向创新激励,在加速研发应用网络通信、人工智能等通用技术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促进信息交流、资源共享、产学研合作的新型平台建设政策,着力于科技对实体经济全链条、全流程整体的赋能。三是在产业政策方面,在新发展格局下制定加快垄断行业改革、提升产业链韧性、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的产业融合政策。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市场准入制度,通过需求引导、利益激励、竞争机制等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产业融合提供体制机制保障与政策激励。洪银兴,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任保平,南京大学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党的十八大以来,《网络强国战略实施纲要》《数字经济发展战略纲要》等重大战略规划出台实施。《“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作为一章专门列出。加快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工业制造业是主战场,从推进实施数字化转型伙伴行动,赋能传统企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到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和中小企业数字赋能行动,我国不断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弹性。
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整体智能制造水平。 从智能制造的历程来看,“十三五”期间大多数企业开展了单机数字化、生产线数字化、工厂数字化和企业数字化,智能制造在企业中逐步得以推广。在“十四五”期间,实施智能制造要围绕产业链现代化,重点推动若干条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实现整体智能化,提升产业链协同制造效率,要鼓励产业链中的龙头企业加大产业链供应链体系的技术渗透、网络渗透、数据渗透,龙头企业应协助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按照统一标准实施智能制造,并推动智能制造人才在产业链中有序流动。(作者:朱明皓,系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中国高端制造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近两年最火爆的人工智能话题,仅仅只是开始,进一步的进化便是智能机器人。未来50%的工作岗位将会消失,会被计算机和机器人所替代,这可不是互联网大佬们在危言耸听,而是科技行业必然的趋势。进而引发家居智能化的升级,会成为未来科技行业的巨大的产业方向。当然绝不仅仅是这些,一系列跟高新科技有关的行业,都会在国运中呈现爆发式的发展,影响到我们未来的方方面面。
1
共4条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