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各国的财政资金如何撬动社会资本,推动、引导产业基金发展,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和健康发展?

发布日期:2020-11-14    浏览次数:4770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各国需积极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合理撬动社会资本,推动、引导产业基金发展,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和健康发展。

  

         一方面,政府希望社会资本在其关注领域增加资金投入,帮助产业良性发展;另一方面,社会资本也希望借助政府部门的力量,对企业和项目进行甄别,特别是通过政策予以增信,降低所投项目风险。例如:在河北廊坊,政府设立科技金融专项资金,由地方企业运营,以政府风险补偿撬动银行资本,为企业增信,开展“科技助保贷”业务。因此,在支持产业发展方面,政府与社会资本有着共同的诉求,不仅我国,基于世界经济低迷的形势,都应该合理化撬动社会资本,促进经济良性、健康地发展。对此,您有什么看法呢?如果您有何锦囊妙计可以安邦治国平天下,赶快来《共绘网》评论区参与讨论吧!   

相关热词搜索:财政资金 社会资本 产业基金 国民经济 良性 健康发展
赞同(21)  |  中立(0)  |  反对(0)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叶君明2024-02-20

现在有两种担忧:一是担忧公共部门债务过高,二是担忧中国出现美欧近期的严重通货膨胀。立足中国本身的经济特点,这两种担忧其实都是不必要的。首先,政府应该维持财政平衡的理论已经不适用于金本位解体后的经济体,美欧各国政府高负债时期的经济增速往往优于财政平衡时期。因此,不应妖魔化政府债务,也不应在需要政府扩大开支的时候让政府部门“过紧日子”。目前许多省市由于要削减债务,公务员工资开不出来,很多必要的支出都被砍掉,这绝对不利于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其次,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美欧有很大差别,美欧已经完成脱实向虚,大部分消费品来自于进口,而中国的制造业非常发达,消费品大都可以实现自给。承认经济存在不充分就业状态的经济理论都认为,当产能没有充分利用和就业没有达到充分状态时,需求的扩张不会导致通货膨胀。中国目前恰恰就处于这种状态,因此通过财政政策刺激和国有企业投资来拉动需求,并不会导致风险扩大和通货膨胀,而是会解决产能过剩和就业不足等问题,最终实现对私人部门信心的提振。田磊 昆仑策研究院

(0)

化蛹为蝶2023-11-30

实施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 当前,在总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应该主要由政府投资具有外部性和具有挤入效应的项目,恢复居民和企业的信心。这种性质的项目依然很多,例如,把空中的管线埋入地下、改善地下管网、建设公租房等。这些投资迟早要做,越晚做成本越高。这些项目的资金可以由中央财政拨款,或中央、地方共同承担。作者:林毅夫

(0)

寒松2023-06-02

财政政策,主要分两个层面:1. 地方财政,当地方经济微观活力不足时,投放地方财政的空间很小,再加上地方政府已经债务高企,入不敷出。 2. 中央财政是有空间,但是也得有去处。中央发国债:1. 转移支付给地方财政,但地方不具备承接更多债务的能力。中央转移至地方,作为财政拨款,即便地方不还款,在技术操作上也不造成违约,但问题在于资金没有好去处。 2. 中央财政直接刺激经济。第一,投资基建,但目前可投的基建不多,投下去对拉动经济的作用也不明显,多修一条高速公路并不会带来太多经济的溢出效应。 第二,扶持央企、国企做产业投资,实际上央企、国企并不缺钱,它们的活力不需要更宽松的资金支持来激发。当然,并不是说一点作用也没有,只是我觉得这并不是当下的紧约束。

(1)

律剑2023-01-29

更好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要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一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上来,推动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稳妥处置化解重大风险隐患,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的长期均衡。作者:金观平

(1)

博学鲸鱼2022-12-01

按:网上经常看到对中国转移支付制度吐槽,比如什么6省1市养活全国,证据就是全国只有6省1市对中央财政是正贡献,其它省份都需要中央财政拨款才能维持。 但是事情真相真是如此吗? 经济发达的6省1市主要是制造业发达,可以通过对外贸易赚回来大笔顺差。 但是为啥我们制造业发达? 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成本低! 为啥东部地区制造业成本低? 因为不发达地区不但贡献了廉价农民工,还咬着牙齿为东部地区提供了廉价的能源! 山西内蒙的煤炭、西部地区的天然气、四川西藏的水电、新疆的风电一直源源不断输送给东部,在国际能源价格暴涨的情况下,发改委压着我国煤炭价格远远低于国际价格,压着电力价格一分钱不涨! 假如,我是说假如,中国变成欧盟这种散装的集合体,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那么中西部落后地区输出能源价格铁定会与国际接轨,苦哈哈这么多年,总算逮着一个发财机会还能放过? 比如同属欧盟挪威,几年就靠着出口电力与天然气到欧盟成员国发了大财,半年光是天然气出口(价格与国际接轨)就大赚1000亿欧元。 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我们东部发达地区的制造业也会如同欧盟、日本一样沉沦。 所以——摘录一段新闻报道。 8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深圳主持召开经济大省政府主要负责人座谈会,分析经济形势,对做好下一步经济工作提出要求。 李克强说,6个经济大省经济总量占全国的45%,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顶梁柱”。经济大省要勇挑大梁,发挥稳经济关键支撑作用。6省里4个沿海省在地方对中央财政净上缴中贡献超过6成,要完成财政上缴任务。 为啥总理特别强调要求沿海省完成财政上缴任务?原因就是如此!来源:猫哥的视界

(0)

张巍2022-06-26

根据去年年底经济会议和今年三月初的两会,今年国家经济的总体战略叫稳中求进:稳字当头,以稳为主。国家提出2022年的GDP增长目标是5.5%,这个目标和过去相比并不是太高。 但是在刚刚过去的一季度,指标并未达成,一季度增长率只有4.8%,个人预期第二季度可能更糟糕一些,所以最近我们要保经济大盘、稳定大盘,国务院召开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提出了三十三条举措,要保证国家三季度经济增长远超二季度,否则,今年5.5%的目标可能很难完成。 三十三条举措中有两项大家很关注,一个就是财政政策,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刺激作用方面: 1. 减免或缓缴税费。 通过税费的方式来推动企业的增长,其中减免税费达2.46万亿,是近几年最大额的一次。但最近我在企业调研,发现企业的反响并没有想象的那么激烈,因为相关企业反映其两个月都没有开业,没有营业就没有产生税收,减免对这类企业而言没有意义,所以这个政策对一些经营正常的企业是有作用的,但是对疫情期间受损害较大的企业可能作用不大,而且缓缴并不意味着不交,这个政策有作用,但不是想象那么有力。 2. 补贴。 通过对企业的补贴让企业进入正常的经营过程,但是因为补贴数量不大,所以对受到重创的企业实际作用并不大,而且补贴的前提是必须复工复产,这些企业现在无法复工复产,就不能享受补贴。作者:魏杰,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0)

笃定前行2022-04-27

财政扩张有助于基础货币投放,也需要货币政策与之协同,形成“松货币”的局面。财政投放的基础货币,来自两方面。一是上年财政结转结余资金,也就是财政在央行的存款今年使用。二是央行利润上缴,这部分占上年GDP的1%。按照上述估算,今年与去年比较,广义财政收支差额与上年GDP之比提升了3个百分点(图表17)。作为对比,2021年财政收支差额下降了3个百分点,显示今年财政扩张的力度较大。 另一方面,从货币政策的角度,今年货币放松不应该过度依赖信贷扩张,不应局限于利率或准备金调节等促进信贷扩张的总量措施。尤其是,人民币汇率目前仍在高位(图表18),在美联储加息的背景下,人民银行降息将带来人民币贬值压力。今年央行单纯依靠总量调控手段的可能性有所下降,结构性工具的重要性增加,包括支持绿色转型与科技创新再贷款。 财政扩张、信用扩张和货币放松都存在政策超调的风险。财政扩张力度过大,主要风险是推高通胀。现在地产不景气,信用过度扩张后的风险是,导致新一轮债务扩张,加大地产泡沫。松货币比如降息,随着美国加息,可能带来人民币汇率的贬值压力。针对这些超调风险,缓解之策有几方面的考虑。财政上减税降费可以加大力度,包括“五险一金”缴费减免,而不是基建投资进一步推升通胀。金融上适时推进债务重组,并通过央行资产负债表的扩张来支持财政的扩张。三者之间,相对来说现阶段财政扩张的副作用更小。财政到位了,松货币的必要性下降,汇率的贬值压力就小了。即使财政扩张抬升了一定通胀,也要好于继续依靠信贷吹大地产泡沫和债务风险,也好于当前国际地缘环境下面临人民币较大贬值压力的结果。(彭文生为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部负责人)

(0)

胡成友2021-12-23

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要有机结合。会议指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协调联动,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要有机结合。 近年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协调联动”已有体现,比如地方债发行量增加,央行做好流动性管理。 “跨周期调节”和“逆周期调节”相对应,二者存在区别:逆周期调节,指在经济下行时宏观经济政策宽松,经济上行时宏观经济政策收紧,以避免经济波动太大,但往往会带来一些副作用,比如宽松期积累泡沫化风险、收紧期风险被刺破。而跨周期调节,意味着放松时不过松,收时不过紧,把政策评估期从短期扩展为中长期。 当前看,明年稳增长压力加大,需要强化“逆周期调节”,但“跨周期调节”的要求下,宏观政策不能太过宽松。

(0)

张继先2021-11-15

依靠内需,就是转变之前的出口导向型,简单来说,就是让每个中国人都有钱,大家去消费更多的商品。中国企业开始为中国人生产和服务,以后看中国人脸色,而不是美国人吆三喝四。 真正能扩张需求的,不是靠货币扩张,也不是财政扩张,而是要靠国民经济的内平衡,只有用分配的手段,才能真正扩大内需。对于中国这个内需被透支过的市场,耐心的培育,显得更加弥足珍贵。 中国经济的改革和转型会成功吗,我觉得会。虽然挑战不是一般的大,但是从目前的状况看,最大的风险,经济硬着陆已经被控制了。在风险进一步释放的过程中,一些敢于开倒车的捣乱分子,也被遏制住了。说明,经济再向安全的方向行进。只要方向是安全的,即便速度慢一点,也没什么大关系。如果这次改革成功,这对于中国经济而言,是一次革命性的进化,从马车进化成了机动车。从这点看,目前的困难是中国经济的艰险,也更是机遇。如果中国经济不遇到困难,也不会有机会,从马车向机动车升级和进化。转型,结构调整,创新驱动,技术和效率升级,这些都是在这个冬天,为中国经济的未来播下的种子和希望。

(0)

红豆2021-11-01

魏杰教授:在中国怎么化解金融风险呢?第一个层面是财政。化解金融风险为什么讨论财政呢?因为财政有两个数据涉及到金融风险:一个是赤字率,赤字率是政府当年的负债率,也就是当年政府借这个数量占到GDP的比例。赤字率如果高得不能再高的话,就有可能成债务风险,也没准成金融风险,金融风险是债务风险演变而来的。第二个数据是宏观负债率,政府、个人、企业共同负债,我们叫宏观负债,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借这个钱占整个GDP总量的比例叫宏观负债率。这两个数据一旦冲破了上限,就会从债务风险演变成金融风险。 大家知道,去年赤字率是3.6%,是改革开放后最高的一年。中国赤字率上限是3%,一旦超过3%,就标志着要出问题了,你要谨慎了。所以长期以来把赤字率限定在3%,从来没超过3%,2019年最高2.8%,2020年赤字率高成了3.6%。为什么呢?因为新冠病毒的原因,收入大幅度减少,支出大幅度增加。后来疫情陆续爆发,免费核酸检测,都是国家拿钱。财政支出大幅度增加,导致不得不借债。去年赤字率飙升到3.6%,严重超过了上限。今年我们就提出来要解决问题,把赤字率压到了3.2%。我估计明年差不多就会压到3%以下,让这个指标达到一个正常状态。 另外一个宏观负债率,政府、企业、个人共同负债,我们去年是279%,这个指标也超标了。我们国家上限是250%,一旦超过上线,可能会带来未来的风险,一旦超过250%,就会调整。比如说2016年年底,我们宏观负债率上了270%,所以2017年中央提出来“去杠杆”,“去杠杆”就是去负债,2018年“结构性去杠杆”,2019年叫“稳杠杆”,这些和这个指标有关。结果去年年底飙升到279%,远远超过了250%的上限,所以今年提出来“稳杠杆”,“稳负债率”。“稳杠杆”的同时,GDP上升就会降低负债率,降到270%以上,一季度回落三个百分点。明年继续努力,可能差不多到后年这个指标达到一个常态。财政这个领域上目前就是这两条,一个是把赤字率压到3%,明年恢复常态。一个是把宏观负债率压到250%,争取明后年恢复常态,这样可以适当地化解金融风险的产生。

(0)
1 2 11条信息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