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脸识别技术在手机中一直都有应用到,比如用来解锁屏幕,用微信、支付宝付款等,带来了很多便利。疫情期间,从公共卫生角度考虑,人脸识别更是一个减少人与人之间接触,保持社交距离的好方式。
虽然人脸识别会带来极大便利,但同时引发的公民隐私权问题也备受关注,关于人脸识别在个人隐私方面的问题也一次次的被大家所议论。因为面部特征等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属个人敏感信息,一旦泄露并被非法滥用将对消费者(用户)造成极大的损失与危害。故《共绘网》建议:用手机、手器(智能传感器)、智能身份证和个人健康码等代替或全面取代人脸识别的功能,更能有效地保护个人的隐私?您说是不是呢?如果您有何锦囊妙计可以安邦治国平天下,赶快来《共绘网》评论区参与讨论吧!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2019年底,暗网一位ID名为“f666666”的用户打包出售圆通快递公司10亿份用户信息,包括手机号码、姓名、住址、订单信息等等,十亿条信息已经去重,没有一条是重复的。 该用户甚至还“良心”开启了付费校验。从上述数据包中可随机调取100万条测试信息真实性,验货费用只有0.01比特币,约合人民币431.98元。 训练有素的诈骗团伙爽快下单,伪装成客服电话立马拨通:“您好,这里是XX快递,我是工号3579,您是不是在三月十四号,在某平台下单了一款某牌的洗面奶呢?” 流利的话术过后,受害者来不及反应,一个伪装成电商平台的链接已经发送到短信,并称订单运输出现差错,如果需要重新运输,请登录电商平台后台进行操作。受害者一旦输入电商平台账号和密码,犯罪团伙立马后台登入支付宝,把余额秒速清零。 这个骗局难度低、时效快。100万条信息的成本不到450元,一个成功诈骗的收入是几百甚至上百万元。下游诈骗团伙用黑产兜售的数据赚得盆满钵满,甚至演化出了新型诈骗“杀猪盘”——结合大数据分析和精准定位的“靶向诈骗”,因暴利和盘踞海外逃避监管而愈演愈烈。(作者:吕敬之)
据《新华社微信公众号》消息:手机App过度索权、一些小区物业将人脸识别作为业主出入的唯一验证方式、消费者在平台购物被“杀熟”……针对消费者个人信息被滥用的现象,中消协28日发布消费提示,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即将实施,经营者要依法完善个人信息处理规则,履行公示告知义务,规范个人信息处理程序,采取必要措施保障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
在智能一切的时代里,你的手表、你的项链、你的戒指、你的眼镜、你的汽车、你的桌子、你的房子……你的所有终端设备都是智能化的。当通讯、收发信息、各类应用和功能成为所有智能装备的标配。听上去很美好,但现在看来,芯片缺乏将成为最大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