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最新《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显示,香港虽然力压深圳和上海两大强敌连续11年蝉联中国最具综合经济竞争力的城市,但由于香港本地高度依赖金融和房地产业,而贸易物流等行业出现老化现象,经济已经开始呈现出虚拟化、泡沫化,以往的竞争优势慢慢失色,随时有被赶超的潜在可能。为了改变香港经济低迷形势和提升深圳发展速度,共绘网大胆提出建议:打破国家性质即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界限,将香港和深圳联成一体,打造以经济金融为主题的特殊区域,同时成为联通世界各地的中转站,上至北美欧洲,下至澳洲地区。香港和深圳两地经济发展基础都不错,再加上地理位置距离近,2015年也即将开通两地往返的高铁,如果联成一体,就能促进企业间的合作交流,人才互派吸纳,更大程度的发挥地缘经济的作用和潜能,有希望成为世界范围内的金融中心、港口航运物流中心、先进制造和技术中心。你觉得可行吗?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排斥深圳的20年 。 最近20年,在各种敌对势力的故意引导下,大陆身上被泼了一身脏水。 大陆成了万能替罪羊,香港什么问题都是大陆导致的。 而深圳更近,于是就成了什么问题都是深圳导致的。 香港视深圳为敌人,觉得自己经济没落的原因完全是因为深圳的存在。 在这个全球化分工合作的年代,谁合作的对象越多谁经济发展速度越快,这么浅显的经济学道理香港的权贵肯定懂。 但高房价透支了香港的发展潜力,不断的内耗也拖累了香港的发展速度,为了转移社会矛盾,这些权贵不得不把深圳当替罪羊。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港珠澳大桥。 1983年,香港就有人提出要修伶仃洋大桥,连接香港和珠海。 2002年,伶仃洋大桥方案被港珠澳大桥替代。 2003年,时任香港政务司司长曾荫权专程前往北京讨论兴建港珠澳大桥计划。 当时,港珠澳大桥有双Y和单Y两个路线方案。 单Y方案就是目前的港珠澳大桥,我把双Y的其他几个方案在图上给大家显示一下。 简单的说,单Y方案就是只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而双Y方案在单Y方案的基础上,还要连接深圳。 很明显,双Y方案的经济价值最大,因为多连接了一个深圳。 最合理的明显是双Y-A方案,以两个天然岛为中转站,路径最短,修建难度最低,大幅降低了造价成本的同时还能在2个岛上搞房地产,卖房子回收资金。 深圳对这个方案非常感兴趣,愿意承担这个桥大量的投资,中央也想把深圳连上。 但香港不同意,香港绝对不允许深圳参与其中。 双Y-A方案不仅连接了深圳,还把香港的出口放在香港的北侧土地,这里相当荒凉,一直不是香港的核心地带。 香港没打算开发临近深圳那一侧的土地,更没打算让深圳借这个桥的机会发展起来。 深圳的钱香港一分不要,坚决反对双Y-A方案。 2008年3月10日,港珠澳大桥之争落下帷幕,北京做出了裁决,为照顾香港的意见,港珠澳大桥采用单Y方案,在深圳不设落点。 至此,深圳彻底出局。 港珠澳大桥工程预算高达729.4亿元人民币,最终实际投资达1269亿元,香港承担约50%,中央承担约30%,澳门承担约20%。 这座桥,香港寄予厚望,准备借这座桥把香港打造成世界金融中心和全球物流中心。 最初的时候,港珠澳大桥假定20~25年左右回本,按收费期50年进行测算,内部收益率只有4.14%,回收期太长,收益太低,风险很大,因此吸引不到社会投资。 最终,以政府投资和银行贷款为主,把这个桥给建起来了。 2009年,港珠澳大桥开工。 2017年,港珠澳大桥竣工。 这个世纪大工程正式开通运营后,香港傻眼了。 整座大桥的车流量低的可怜,日收益仅为226万,对应1200亿的投资,回本周期长达530年。 而深圳周边修的几座桥,南沙大桥回本周期8年,虎门大桥回本周期10年,完完全全的吊打港珠澳大桥。 530年的回本周期是个什么概念? 再翻一倍,正好是千年大计。。。 港珠澳大桥采用了极高的标准进行建造,使用寿命长达120年。 但就算是这么高的建造标准,用到桥垮了,都收不回成本。 而被排斥在外的深圳,反手就修了深中通道,连接深圳和中山,预计2024年通车。 你从地图上简单一看,都能看出这座大桥和港珠澳大桥的竞争关系。 参考虎门大桥和南沙大桥那爆炸的车流量,这个深中通道的经济效益一定会很好。 深圳拿来造深中通道的钱,本来是可以拿来造港珠澳大桥的,连接深圳那一侧的费用不需要香港掏一分钱。 而属于深圳的流量,本来也是可以通过港珠澳大桥让香港分享的。 仅仅深圳到珠海的流量,都足以支撑这座桥的运转了,肯定不会出现回本周期530年这种惨状。 1200个亿,香港宁可自己承担一半,都要把深圳硬生生的挤走,最后导致了这样的结局。 啧啧啧,真有钱。 香港对深圳的排斥可不止一个港珠澳大桥。 面对深圳的飞速崛起,香港对分享深圳经济成果的兴趣低到接近零,美国和深圳进行经济合作的兴趣都比香港高。 在香港和深圳的交界处,深圳侧修满了高楼大厦,对于和香港进行经济合作的诚意突破天际,他们想离香港近一点,越近越好。 而香港那一侧,则全部是荒地,香港对于开发自己的北侧领土,和深圳进行经济融合丝毫不感兴趣。 不仅不开发靠近深圳的土地,还在那边修满了坟地、垃圾填埋场等。 香港那一侧,荒无人烟,被香港视作弃土,从不考虑把发展中心放在深圳这边。 排斥深圳排斥了整整20年,深圳越来越强,香港越来越弱。 这20年,香港的GDP增长率,是这样的,低的可怜。 20年前,深圳远远弱于香港。 20年后,深圳反超了香港。 2021年,深圳的GDP预计增长6.5%。 2021年,香港的GDP预计下跌6.1%。 两城的交界处,双方对合作的态度明显冰火两重天,而经济的发展速度,也是冰火两重天。 只有开放和合作才能带来经济增量,这道理全球都知道,但香港一直在装傻。 而如今,香港特首宣布将兴建北部都会区,全力开发靠近深圳一侧的土地,提出双城三圈概念,把未来几十年香港的经济增量、人口增量、科技增量全部押宝在了这里。从对深圳的全面排斥,转为了全面合作。 来源:远方青木
香江北望,湾区潮涌。日前,香港特区行政长官发表2021年施政报告时表示,将建设香港北部都会区,帮助香港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同时,未来将形成深港两地“双城三圈”的空间格局。“双城”是香港和深圳;“三圈”即由西至东分别为深圳湾优质发展圈、港深紧密互动圈和大鹏湾/印洲塘生态康乐旅游圈。这些举措,堪称历史性突破,释放了什么信号?北部都会区横空出世,标志着港深“双城”都市圈有望迈出关键性一步。香港最新规划的北部都会区,与深圳只有一河之隔。去过香港的人都知道,维港摩天大楼林立,九龙商业区人流摩肩接踵,但在靠近深圳的香港北部,却是大片的荒山林地,未纳入开发范围。这一局面,不仅导致香港在发展高新产业方面受限于土地空间,而且在可开发土地紧缺之下,导致房价长期处于高位,许多居民只能住在不到10平方的“劏房”里。这一局面的出现,是多种原因导致的。 一个原因是香港发展长期集中于维港都会区。维港是香港繁荣的源流,也是维持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支柱,这方面并无争议,但对靠近深圳的北部地区重视不够,无疑也是事实。 另一个原因是,香港诸多规划受制于开发商、原住民、环境保育组织的多方掣肘。 北部都会区土地性质复杂,加上开发审批程序繁琐,再考虑到某些开发商以及有房一族的利益,导致香港长期以来不愿触及这一区域。 如今,在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的历史大趋势里,香港终于一改此前的规划思路,主动与深圳融合,且针对利益者动手,这是具有突破性的。北部都会区一旦成型,香港将形成“北创科、南金融”的全新发展格局,位于港岛中心区的维港都会区,以国际金融中心为主要定位;而北部都会区,定位则是国际创新科技中心。 香港虽然制造业萎缩到忽略不计,但还有大量一流高校及科研机构,而深圳则是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高科技产业相当发达,港深融合,将在科创领域开拓出更多新的可能。 同时,港深“双城三圈”将成为最强都市圈的最大注脚。所谓三圈,指的是深圳湾优质发展圈、港深紧密互动圈、大鹏湾/印洲塘生态康乐旅游圈,涵盖经济、基建、科创、民生、生态等多个领域,实现多赢。届时,港深两个2万亿城市,将会激发多大的能量,我们拭目以待。
创新发展这一新时代的重大命题,不正是把“敢闯敢试”的深圳精神醒目地写进创新发展的新时代新征程中吗!相信我们大深圳未来会更光明~深圳抓住了创新的核心因素,别无其他!
1
共4条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