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给人的印象是能歌善舞,而瑜伽也是印度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代表和特色名片。印度将古老的文化资源进行整合与包装,通过主打瑜伽让世界更多的人认识并了解印度。
瑜伽的振兴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印度的国家品牌、软实力的提升。这就好似中国日益普及的广场舞,如今也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充满活力令人刮目相看。相反印度宗教就显得死去沉沉,所以,一个国家的精神和文化风貌如何显得尤为重要!您说是不是呢?如果您有何锦囊妙计可以安邦治国平天下,赶快来《共绘网》的评论区参与讨论吧!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印度,其孜孜不倦记录的不是史书,而只是一些宗教典仪和神话传说,如《往世书》《摩柯婆罗多》《罗摩衍那》等,这些著作不是历史,只是用神神怪怪的手法描摹了零星的历史事件。 到了近代,印度成了英国殖民地,所谓大英女王王冠上最璀璨的一颗明珠,对于印度历史的述说,更是集中在这些帝国主义国家的枭雄和学者手中,比如,在丘吉尔的历史著作中,这位大白胖子帝国英豪就用不屑地语气写道,跟叛乱的印度人打仗,就跟打几个野兔子没啥区别。 “得益”于长期的殖民占领,近代以来,印度与以美英为代表的西方帝国的“移民交互”诞生了不少黑皮白心的新式印度人,他们站在西方浪潮之巅书写古老的东方乡愁,比如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印度裔英国作家奈保尔,读他的“印度三部曲”,明显能感觉到嫌弃之情跃然纸上,而这种自曝其短的写法正好符合西方读者的口味。 印度的骄傲不存在于历史,换言之,一个印度人对本国历史研究越深入越透彻,也就越灰心丧气,走马灯一样的侵略者来了又去,而20世纪40年代争取到的“自由独立”也类似一个包衣多年来在主人家当牛做马后的迟到的奖励。 如果一个国家,在大多数时期,都沦为征服者的鱼肉,缺少引以为豪的历史,自然也就没有书写历史的激情。 印度的骄傲是对世界和生命的独特看法,一种疲于奔命辗转于尘世后的精神上的休憩之所。 唐玄奘不远万里之遥、鞋踏破路湿透也要前往这个诞生佛陀的国度里求取真经;德国哲学家叔本华从《奥义书》里得到启示,人生犹如钟摆在无聊与痛苦之间来回摇晃,唯一的解脱之道即涅槃,也就是意志的湮灭;甲壳虫乐队成员约翰列侬等嬉皮士在西方毒品和性的极度泛滥和极度自由中上穷碧落下黄泉,却无论如何找不到生命的真谛,直到来到神秘的东方,在恒河河畔拜倒在某冥想大师门下;流着印度裔血液的英国新晋首相苏纳克,穿西装扎领带,吃汉堡磕薯条,早已融入盎撒权贵圈,却严格遵照教义,每个周末在印度教神庙中虔诚地将双手合十。作者哲空空
一个人无论多么优秀,都不可能超越历史,更不能停留在已经逝去的历史中不能自拔,否则,你所处的位置就是绝对的危险。 性格即命运。与历史的长河相比,悲剧的结局不一定是悲剧。
用热爱去浇灌信仰,平淡的生活也会有前进的力量,寻常的日子也会有动人的光芒。 生活的趣味不在于别处,而在内心的充实和满足。 人生,不一定要家财万贯,不一定要只手遮天,但一定要有生活的信仰,这样才能遇见更美好,更开阔的自己。 有人说:给时间以生命,而不是给生命以时间。 人活着,择一好终老,足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