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生活垃圾的产生量也急剧增加,垃圾的组成也在改变,可用于生活垃圾处理的物质越来越多,这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据统计,每人每天产生约1KG的生活垃圾,一个城市每天产生万吨级的垃圾。而从回收垃圾看,社会普遍存在着浪费、过渡与阶段(周期)性的GDP产品。如果放大、拉长时间跨度看,实质上许多是无效的GDP……您觉得这中间的关键环节是否与没有掌握总揽全局,享誉(领先)世界的原创技术和发明专利,缺乏永久产业有关呢?对此,如果您有何锦囊妙计可以安邦治国平天下,赶快来《共绘网》的评论区参与讨论吧!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要夯实基础。有大学的问题、研究机构的问题、企业的问题,这些基础都要夯实,没有这个基础想飞是不可能,必须全社会有这个意识。大学在基础研究中承担至关重要的角色,美国的经济起飞有两个引擎,一个在美国的西部,在加州的旧金山湾区,一个在美国的东部,在麻省的波士顿。西部地区有加州大学、斯坦福大学这样一系列的著名大学。东部地区有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这些大学有雄厚的研究力量,有长期的积累,有源源不断的学生进来和出来,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一代又一代的精英人才。美国这两个地方围绕着大学形成产业。 同时,这一套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体系和发达的金融业体系确保了美国从大学的基础研究出来的成果能够小试、中试、产业化,然后放大,最后就是很大的产业。工厂可以不放在美国,可以放在中国、欧洲。但是,它的原创成果在它的大学里,而且这些教授、实验室主任领着老师学生围绕着某一个细分领域持续研究,从前几代的实验室主任手里接过来这个接力棒。 曾经有一个中国小孩在那工作,我就问他,你是干什么的,他就做研究,来了半年。我说我想知道这半年你的学习、生活状态是什么样子?他说我的半年全部在实验室,早上起床吃点东西就到实验室,到晚上十一二点回去。他说也不是老师要求他这样子,从实验室主任到一帮年轻老师到学生都是这样的状态,而且全是自愿的,每天的状态都非常激昂,觉得有意义。我说这就是美国强大的唯一原因,谁能做到一点谁就是最大最强的。国家发改委产业司原司长年勇
人工智能。十年前,中美关系还非常好的时候,我每年都会带着很多企业家去美国,到硅谷座谈时,有个美国工程师跟我讲了一个观点:美国提出一个口号叫中美国,中国和美国两个连到一起,世界就可以共享太平。 美国人负责解决0到1的问题,科技创新,一旦解决0到1的时候,就拿着科技成果飞到中国,中国凭借强大的产业链和供应链迅速从1到100,变成产品。 时至今日,中美虽然关系回不到过去,但是产业特质并没有变。科技创新分为原发型创新和应用型创新。在原发型创新发面,美国仍然具备极强的领导力,在某种程度上,只要经济体系上的优势仍然存在,美国就依然是全球科技创新灯塔。 在应用型创新方面,中国可以说独步天下。我在硅谷与很多美国科学家交流时,他们讲到,美国的原发型创新像受精卵,而中国齐全的产业体系、产业配套和工程师红利就像是天然的卵床。两者必须结合,经过着床、孕育、怀胎、分娩的一系列过程,才能孕育出最终的产品。 同样,在一切经济竞争中,最根本的竞争是市场机会的竞争,只有嫁接到市场,技术才会产生价值。任何一项高新技术都需要通过市场应用来完善,需要通过规模应用来成熟。中国14亿人口消费升级和巨大产业转型的需求,成为引导创新的“中国动力”。 这一观点,同样适用于人工智能领域,很多人都认为人工智能会成为中美新的鸿沟,包括我太太,但我不这么看。 因为我认为在人工智能领域,从0到1是美国做出来,但从1到100的空间在中国,中国丰富的产业生态和消费场景,最终会是人工智能生根发芽的最肥沃土壤。王志纲
刘广垚 提问:公司内部有不同的研究部门,比如2012实验室、产品线研究部,包括直接负责产品交付部门的各个研发团队。请问任总,我们怎样去做更好的内部技术合作、技术竞争,以及对外的技术合作? 任正非:科学合理分工太难了,那不成计划经济了吗?科学合理的就不可能有重复资源的说法。市场经济允许有重复研究、允许浪费,就是让大家有一个竞赛关系。 多个模块的研究,在竞争中有可能小模块把大模块就吃掉了,那我们就承认小模块的领导地位,由他来整合资源。干部任期制、专家循环制、大家讨论的学习平台……部门“围墙”就逐渐被拆掉了。现在我们开放讨论,在讨论中思辨,在思辨中学习,看大家讨论的内容也是学习。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先进产业技术研究院
对于当前面临的困境的解决之道,笔者当然可以简单地引用官方话语并为其做政策阐释,使用各种理论证明这些政策的合理性所在。例如,“发展新基建”、“提振国内消费”、“减税降费”等等常见的治标之策,但这些充其量只能在短期内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并且效果也很不明朗。新基建的规模较小,不一定能够像传统基建那样有效缓解产能过剩与带动就业,甚至由于其高科技属性,反而可能会加剧失业;所谓提振消费,我们在前文已经着重讲过,居民消费是经济系统本身造成的果和表现出的现象,消费情况与经济危机间没有必然联系,正如咳嗽这一症状可能对应着从轻到重无数种病症,不咳嗽也不代表着没病。在不改变收入分配格局、企业盈利能力等根本因素的情况下,“提振消费”就好像为一个咳嗽不止的肺癌病人拿来一盒润喉糖。需要的是从病症本身入手,而非从现象入手;减税降费并不一定能直接提高企业利润,还会加重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 除了这些短期方法,还有一些更为长期的“治本之策”。例如乡村振兴,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突破关键装备和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等。这些战略导向至少在理论上比前文所述的短期解决方法更为合理:大量投资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可以化解过剩的货币量与资本规模,不但可以疏导过剩产能,还可以完成政府债务的去杠杆化。同时,随着有机构成提高、劳动力需求转弱,农民工回流成为必然趋势,此举也可以使农村吸收过剩劳动力;一个高效率的国内统一市场可以大幅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企业生产率并降低产品价格,从而促进国内消费需求增长和国内专业化分工的发展,达到扩大内需市场的效果;长期以来,中国在全球分工体系中,都是凭借体量和成本的比较优势,通过数量方法推动工业化增长。但这种低端工业化模式不可持续(见上文),必须要通过关键部件与核心技术的创新才能在全球制造业中重获综合竞争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是从生产端入手,减少低端供给,化解无效产能,调整产业结构,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从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三月vulcanus)
任正非说过一句话:所有的生意终将死亡,唯有文化生生不息!该如何理解这句话呢? 所有的生意终将死亡。当一个社会人人都是生意人的时候,就意味着人人都没有生意可做。 因为当竞争绝对充分的时候,一切利润都会无限接近于0。 同样的商品,一定会有商家卖得比你更便宜; 或者一定有平台诞生,上面的东西更优惠! 如果说淘宝革的是实体店的命,那么拼多多革掉的就是实体工厂的命。 淘宝引发的价格战,还只是实体店之间的价格战,让很多实体店消亡了。 而拼多多引发的价格战,则引发了实体工厂的价格战,让众多工厂血淋淋的拼刺刀,很多工厂已经接近无利可图,苟延残喘。 像美团/饿了吗这种平台,则引发了餐饮店的的价格战。虽然很多餐饮店通过这些平台每天都有源源不断的订单,但是商家要不断的做促销才有销量,最后一算账,利润越来越薄。 同样的逻辑,在滴滴上开车的司机,这一两年也只能赚到辛苦钱了,之前开滴滴的司机少,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无事可做都去开滴滴了,叫车越来越容易,补贴越来越少,平台的抽成也越来越多。 如今,平台和商家的关系是这样的:平台牢牢的卡住各大商家的脖子,永远只给商家一息尚存的空间:当它们看你快要死的时候,就稍微松一点手,让你喘口气,你一旦活的欢快了,就立刻卡紧你,撸你一把,让商家们“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这就是商家的宿命。 最关键的问题是:拼多多也好,美团也好,滴滴也好,做了那么牛的事,它们自己也在亏钱,以拼多多的最新财报为例,它Q3季度的净亏损高达23.35亿元,亏损同比扩大至113%! 商家不赚钱,平台也不赚钱。这些平台都是在从资本市场套利,如果哪一天资本市场泡沫破灭,那么整个商业体系将彻底变天。 那么各种新经济怎么样呢? 我一个做共享经济(奢侈品租赁)的朋友,创业两年拥有了几十万客户和大量消费者,但是仍然在烧钱,利润不足以支撑运营,上周因为融资不成功就关门了。 再以当下最流行的直播购物为例,我一个朋友做了一个直播的公司,和很多网红/主播合作卖衣服,去年好几个亿的营业额,仍然还是亏钱。 再看看那些变地做抖音/快手的短视频公司,虽然每天都高的曝光量,但是也就是看起来热闹而已,别人愿意看你装疯卖傻博出位,但是并不会给你钱,空有流量,不能变现。 我有一个预测,明年大量做短视频的公司会倒闭,因为它们中的绝大部分作品,仅仅能生产笑料,但并没有产生价值。 放眼四望,如今很多公司看似干的风风火火,每天忙得不亦乐乎,其实都是怠速运转。 包括很多上市公司,情况又是另外一番有趣的景象,这里就不再描述了。
1
共1条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