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新闻娱乐化倾向越发严重,太多文人墨客、学者和网民等钟情于关注人情世故(人伦)和鸡毛蒜皮的一些生活小事,却对就业、看病、环境和国际形势等关乎社会发展及人类前途命运的问题视而不见,这是人们思维的停滞还是社会的悲哀?亦或是短视,格局太小?
人无法脱离社会,社会也离不开人,我们作为社会的一分子,不能只着眼于生活中的那点小事,而应该将眼光放得长远一些,关注国家政策制度,社会政治经济等大事,特别是《共绘网》的话题(新时代画卷气吞山河,新征程篇章气势恢宏)即人类的根本问题,不能总是人云亦云,缺乏自我判断与思考,否则,势必会成为精神的奴隶,也不助于社会的整体进步和发展。普通人尚且要善思善辩,知识水平更高的学者、专家更要站在人类的角度审视社会中的病态现象,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而非整日将精力放在没有意义的小事上,津津乐道,这岂不是浪费生命吗?......作为一个民间智库,《共绘网》不忘初心,坚持贡献自己的一份力,幸运的是有很多话题被发现,被关注,也许未来之路不是很坦途,但我们仍然无所畏惧,只为擘画新时代宏伟蓝图。期待你的加入!“我转发、传播了许多充满人性、良知、散发着正义光芒的文字,我拒绝了与邪恶同污合流”,快传播《共绘网》与智者同行吧!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在互联网时代,知识更是具备了“争名利于众”的条件。这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知识人通过互联网走向了“市场”,把自己和自己的知识“商品化”。当然更多的是充当“贩卖者”,即没有自己的知识,而是贩卖人家的知识。互联网是传播知识的有效工具,但这里的“贩卖”和传播不一样,传播是把知识大众化,而“贩卖”的目的仅仅是为了钱财。 看看眼下日渐流行的“付费知识”就知道未来的知识会成为何等东西了。另一方面,互联网也促成了社会各个角落上的各种各样的“知识”(宗教迷信、巫术等等)登上“学术舞台”,并且有变成主流的大趋势,因为衡量知识价值的是钱、是流量。 而后者的力量如此庞大,更是把前者拉下了水。作者:郑永年
说的真好[爱心][爱心]不知无害为君子知之无损为小人。意思是你知道了这样的知识并不能够因此成为君子,而你不知道这个知识也不会因此成为小人,所以这样的知识是无聊的,无用的,对你的人生一分都没加,没必要浪费精力和时间,
譬如孟子的话“君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告诉我们一个读书人、知识分子,如果倒霉,就把自己照管好就行了,不管外面的事。至于职业做什么都可以,职业跟学问根本是分开的。学问是一生的事,学问不是知识,做人做事都是学问。“达则兼善天下”,如果有机会叫你出来做事呢,那就不是为个人,而是把自己贡献出去,为整个社会国家做贡献。这是孟子的教育。这与一切向钱看的教育因果差别有多大,值得深思。——《南怀瑾讲演录》
问题之所以平时看不见,也与我们的关注焦点有关。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关注点容易受到各种娱乐性、话题性较强的信息吸引,从而忽略了那些看似平淡无奇、但影响深远的问题。比如,娱乐综艺遍地开花,网络八卦消息层出不穷,让人们很容易忽略了那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所以,媒体的曝光不仅仅是对社会问题的揭示,更是对社会焦虑的反思。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需要拓宽视野,提高对社会问题的敏感性和关注度。不仅应该关注那些媒体曝光的大案要案,更要关注一些看似微小但却关系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的问题。只有当我们每个人都提高了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度,才能形成一个更加健康、公正、和谐的社会环境。(Q君啊 )
实际上,时过境迁,如今的学术研究已经成为一门职业,勿需虚张声势也能在社会中谋得一席之地;如今的人类社会已经进入相对多元和平稳的发展阶段,由一个学者提出一种学说、一个理论引导世界思潮,改变多国或一国命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 由于分工的细化,做学问的人大抵只熟悉自己所在专业,所拥有的知识多为一孔之见,一隅所得。这类知识,对加深人类社会对客观世界对认识无疑大有裨益,但其中的多数都难以直接运用到国家层面的决策过程,也难以派上诸如匡扶正义、拯救世风之类的用场。目前我国的学术和权力之间难以保持适当的距离,学术界多权力因素,多欺世盗名之辈;学者名气大后热衷于追逐权力,官员权力大后急于捞取学名,这些现象的屡屡发生,很大程度上在于我们夸大了学术在匡世济民方面的功用。(作者李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