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车同轨”→跨境真空高速列车,意味着在全球范围内,各国应该采用统一的交通标准,如铁路、公路和电力等,共同建设跨境超级高速列车,这将有助于提高跨境运输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促进各国的贸易往来。其次,“书同文”→统一共同价值观,强调了思想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各具特色,但通过互相学习和交流,可以增进彼此的理解和认同。这将有助于推动全球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发展,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再者,“网相连”→互联互通,指的是全球的各行各业互联互通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在当今的时代,网络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互通是全球互联网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大数据平台、人工智能和GPT大模型等的推出,将有助于促进信息流动和资源共享,推动全球经济的协同发展。从次,“心连心”→团结奋斗,意即要求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呼吸、共命运、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一起用双手创造美好的生活。最后,“命与共”→结成命运共同体,强调了各国之间的共同利益和命运共同体的关系。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的前途命运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只有通过团结协作、互利共赢的方式,才能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
总之,实现世界大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包括政治分歧、文化差异、利益冲突和建设资金等等......但是,“车同轨”、“书同文”、“网相连”、“心连心”和“命与共”这些关键词所描绘的理念代表着全球一体化的未来发展趋势。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方向和方法论,积极推动它们的实施和落实,相信终有一天可以实现这个目标,不久的人类社会将会世界大同。为此,“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有一份光,发一份热。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尽自己的一份力、发出自己的一点声音。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共绘网》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应运而生,目的就是回答“人类向何处去”的世界之问、历史之问、时代之问,为彷徨求索的世界点亮前行之路,为各国人民走向携手同心、共护家园、共享繁荣的美好未来贡献中国方案。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国日益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对国家形象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塑造以自身文化传统为核心的国家形象,破解传统文化传播困境,实现国家形象建构由“他塑”到“自塑”,需要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传承中华文化优秀品质,树立文化主体观念。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品质是国际社会对中国整体认识和综合评价的重要尺度,在国家形象塑造中具有标识性作用。因此,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化国家形象塑造,我们需要传承中华文化优秀品质,树立文化主体观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国家形象塑造的传统文化表达。 以“不忘本来”为基础,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民族身份认同的基础和前提,只有明确“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把中华文化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搞清楚,才能做到继往开来、面向未来。在历史上多次中外文化交流中,中国文化既坚持了“天人合一”“贵和尚中”的包容精神,又保留了“以人为本”“刚健有为”的自主意识,这也就成为中华文明延绵不断、有序传承的根本原因所在。虽然近代以来西方文化输出对中国文化自信构成了巨大的挑战,但是并未动摇中华民族传统的核心价值理念,“虽然中国历经劫难,有时政治衰微长达数百年之久,但中国传统的宇宙观始终没有泯灭”,中国作为文明古国的高度自信没有消失,和谐包容、自强不息的传统文化理念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没有变,这是我们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前提。
主流文化的治国理政价值观 这是从政府到基层群众都关心的话题,它涉及到我们政府行为、政策导向的根据。怎么把握中国传统文化里边主流的治国理政理念? 首先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这四个字是见于《管子》,中国讲的以人为本有鲜明的特色,这个特色就是从西周以来,中国文化就向着一个新的方向发展。全世界古代文明的文化都是以神为本,中国早期历史在商以前也是以神为本,但从西周开始,从周公封于鲁开始,他的思想就从以神为本的文化开始转向以人为本的文化。西周时期开始有一种思想,说神依人而行,是依靠人存在的。 为什么有这样的思想?当时有这样的观点:依靠人的祭祀,神才存在,没有人的祭祀,神就没法存在。这就是说人世是神世的根本。这种思想在西周得以发展,形成了西周文化的人文主义的思想和特色。这就是中国人以人为本思想的最早起源。 春秋后期战国时代,诸子百家绝大多数都是以人为本的。只不过在强调以人为本的同时又有不同的发展方向,对人世的发展、协调、整理有不同的理念,但坚持人世优先,这是大家共同的想法。比如春秋的时候,有的思想家就提出,“天道远,人道迩”,迩就是近的意思。孔子其实也讲了类似的话,“敬鬼神而远之”,就是我们要把注意力放在人世上。 为什么要敬鬼神?我想从孔子的角度来谈,他承认神灵的存在,但神灵对人的作用有多大,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通过敬神,保留人的一种敬畏感。在一个古老信仰的传承下,虽然我们今天强调人世,但依然要保留一份对更高存在的一种崇敬和神圣感。为什么中国古人在政治管理方面积累很多智慧?是因为很早中国人就把主要的精力投放在人世的管理上。 第二以德为本。这与今天我们提倡的以德治国的思想类似。如果说以人为本是跟以神为本在比较中形成的,那么价值观、价值理念一般都通过理想、通过对不同事物的取舍和比较建立起来,一个人的价值偏好、如何选择,就是一个人的价值观。 以德为本的对立面就是以刑治国,强调政令、刑罚的作用,忽视道德的作用,这是孔子反对的。孔子的思想是“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在中国古代的主流治国理政理念中,孔子的思想有很大影响,这就是以德为本。 第三是以民为本,也叫民本思想。《尚书》中已有“民为邦本”的思想,邦就是国。在《尚书》里边,应该说有不少这样的思想。到了孟子,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也是在一个比较中看出你的价值选择。在孟子以前虽然有民为邦本的思想,君王还是占绝对的主导地位。可是在孟子所表达的政治里面,君为轻。不管是君王也好,还是他的王朝也好,都比不上人民重要。这样一种以民为本的思想,反映了我们中国古代主流的治国理政的重要方面。 最后是以合为本。以合为本的合,就是强调统一性,在国家的层面就是统一而不能分裂,它最高的表现就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今天我们强调的价值观,讲中国人的理念,必须也有一个更高的视野。十八大报告里,特别强调生态文明建设,这非常重要。我们在讲发展时,一定要考虑生态文明的建设、维护和涵养。这一点与我们古老的思想资源结合起来,就是讲天人合一,中国人都趋向于合,而不倾向于分。人与自然的统一,天人合一;多民族融合统一,也是一样。中国从政治、从治国理政再往上提高一层,我们叫天人之学、天人之际,这涉及到哲学的宇宙观,就是注重合,不注重分。作者:陈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