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美国政界不相信、不接受,执意把中国视为头号竞争对手,并公开挑明竞争的实质是理念之争。美国驻华大使伯恩斯日前在北京接受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的60分钟节目采访时,对中美关系的性质做了定性:“不想生活在中国人占主导的世界”。他表示,美中竞争是一场理念之战(主义之争),是一场谁的理念应该引领世界的较量。
美国驻华大使伯恩斯的这一言论在最近引起了轩然大波。伯恩斯的这一表态,无疑是对中美竞争态势的直接表达,美国已经放弃了对中国的幻想,并且认为中国是一个紧迫问题。而实质上,伯恩斯的说法与早前德国外交部长贝尔伯格的偏激言论:“很难想象自己和中国生活在同一个星球上,愿意移居外星球,以避免与中国接触”如出一辙。很显然(彻底暴露了),西方一直以来都想把中国变成“西式民主”的国家,企图通过文化乃至意识形态渗透,颠覆我国的政治体制,把我们变成第二个苏联(本质上是认知的问题)。故中国新理念的红旗必须插满全球,否则亡党亡国?您对此有何见解呢,请在此说一说吧!“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有一份光,发一份热。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尽自己的一份力、发出自己的一点声音。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中国在全球化中的角色从外包承接者、规则被动接受者到成为全球化的“质疑人”和“改造方”,但中国始终是全球化的“受益者”。中国没有像俄罗斯、伊朗等国家在不具备全球领导资质的前提下激进地挑战现有国际秩序,这样的唯一结果只能是国家被孤立与边缘化,在短期内再无崛起可能。目前全球化的一个局面是,全球化的领导国美国对中国如何继续参与全球化,下一步走势等并没有明确的判断。美国与中国政界与商界互相交往接近半个世纪,最终发现制度距离与文化冲突依然不可避免,而中美所有矛盾斗争归根结底会表现为中美两国执政党的竞争,这种竞争是在国际与国内层面两国两党政治经济动员能力的竞争。文丨FT中文网专栏作家 王英良
中美之间的博弈目前已进入白热化,并且看不到结束迹象。西方国家的零和思想使得他们即使两败俱伤也不放弃打压中国。另一方面,很多公知认为中国只要放弃抵抗、放弃高科技便可拥抱西方,经济繁荣。老师告诉我们为什么这种想法不切实际?为什么我们一定要迎难而上.....
几年前,我在很多场合讲过,中国和美国是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从认知层面来看,中美两国同样泾渭分明。 以美国为代表的认知往往是非红即黑、非此即彼、不是朋友就是敌人。中国人几千年来的中庸文化,讲的是“执其两端,而取其中”,在两个极端之间,99%都处于辩证运动当中,随时都有可能变化,通过妥协在变化中去寻找突破,在不确定中去寻找确定,是中国老祖宗的智慧和战略、哲学里面很重要的东西。 中国从边缘地带进入舞台中央,一切来得太快了,被妖魔化、污名化很正常,讲好中国故事没那么简单。 最好的办法就是做自己的事,用高度的确定性应对全球的不确定性。 所谓的确定性,就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提高效率,以稳定的政治秩序和高质量的经济发展迎接摊牌时刻,这是中美之争最大的道理。王志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