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直积极参与全球一体化进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强调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共同利益,倡导通过合作与共赢的方式解决全球性问题。
在全球一体化和世界大同的背景下,中国人一直在努力开拓思维,探索新的发展模式。例如,在科技领域,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具创新力的国家之一,不断推出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服务,为全球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同时,中国也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国际合作,为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做出了积极贡献。还有,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不仅促进了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和发展,也为全球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动力。
但无论是全球一体化,还是世界大同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各国之间的合作和共同努力。在这个过程中,各国需要克服分歧和矛盾,加强交流和合作,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促进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因此,《共绘网》认为,中国人对全球一体化、世界大同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理念“脑洞”还需大开,发挥出想象力、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占领制高点(话语权)!对此,您有什么话要说呢?“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有一份光,发一份热。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尽自己的一份力、发出自己的一点声音。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出具有自主性、独创性的理论观点。”知识体系是概念、思想、理论与方法的总和,是哲学社会科学的核心。建构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要坚持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基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经济学有益成分,形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原创性经济理论与方法体系。
“东西方之争”其实都很无厘头,绝大多数都是毫无意义的“自我为义”。我们应该始终保持“真理”的开放性,正如库比特在《西方的意义》中所说: 语言,特别是词的意义,绝不可能保持在静止状态。语言始终在变化着,我们不能停止它的改变。(实际上,令人兴奋的正是语言的变化,因为它向我们展现了不断产生的新意义和新真理。)随着我们开始理解人类和语言总是历史性的、不断改变的,我们便明白了所有的价值、真理甚至实在自身始终都是在变化的。实际上,“西方”“东方”的界限早就交融了。但从“西方”这里,我们看到了一种永远自我批判和自我革新的生机与活力。这是理性的胜利。黑格尔说过,“谁理性地看待世界,世界也理性地看待他;双方交互规定”。故,中国人的当务之急,是走出意识形态陷阱,而拥抱理性。而拥抱理性,并非陷入语言黑洞,而是回到现实,爱我们的邻人,肯定我们的偶然性身份,爱我们的生活,让自己像万物一样蓬勃生长。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如是创造自身的价值!格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