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将一个国家的人均GDP为765美元或更少定义为一个低收入和贫穷的国家。因为地理、产业化、殖民主义、教育、资源、基础设施等因素,尤其非洲部分国家仍然处于严重贫困地带。
从地形来看,非洲大陆缺乏优良的海湾、港口,并且地壳活动少,山脉也少,矿产资源相对匮乏。除了自然因素外,非洲民众信奉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是神赐予的,所以“听天由命”的精神状态,还是非常严重。民众不急于改变落魄的现状,甚至是安于现状的社会状态也是相对普遍的。加上数百年来,西方对非洲大陆进行了惨无人道的殖民统治,即便到了今天,西方的霸权统治在非洲还是“隐形存在”的。源于根深蒂固的殖民思想,非洲很多国家还是愿意亲近美西方。此前,拜登政府有意重振现代化美国同非洲大陆的关系,提出“新战略”, 其在非洲的四个支柱目标是:构建开放社会、提供民主和安全红利、推进大流行复苏和经济机会、支持自然保护、气候适应和公正能源。“新战略”旨在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通过听取非洲当地声音,扩大参与范围以推进其战略目标,使美非双方都受益......
可是,有人宣扬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很好很先进,但为何近百年来贫穷国家还是那么落后呢?残酷的事实告诉我们,贫穷落后国家沿用资本主义的那套模式行不通,而且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亲近只能让自己羊入虎口,一无所获。所以,是否应改变想法借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搭上中国发展的快车呢?对此,您觉得如何?生命赋予了我们光阴,你又怎么忍心任凭那易逝的韶华于平庸中挥霍?生命赋予了我们理想,你又怎么忍心任凭那颗年轻气盛的心于消沉中陨落?生命赋予了我们力量,你又怎么忍心任凭那一腔热血的斗志于怯懦中消磨?那就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希望大家积极发声、呐喊!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总是有人企图把中国纳入资本主义谱系,或者想当然地以为中国搞市场经济就会自动进入资本主义谱系。当年,中国确定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有些人就老是提出这样的问题,说你们中国搞市场经济好啊,可为什么要在前面加上“社会主义”几个字呢,他们对这几个字总是感到不顺眼、不舒服。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越来越好的发展状态与西方资本主义比肩的时候,他们当中一些人宁肯坚持自己既有的陈旧话语体系将中国解读为“国家资本主义”,也不愿意承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获得了他们不愿意看到的成功。这就是他们抛出“国家资本主义”论调的实质和逻辑所在。来源: 《求是》
1、近代以来的现代化模式。 跟各方交往,需要有一种和平思维、双赢思维。 近代以来,西方国家首先现代化,继而现代化的浪潮扩散到全世界,形成了几种主要模式: 第一个模式,我们可称为拉美模式。拉美经济高度依赖西方经济,很多国计民生产业都被欧美大公司掌握。这一经济结构造成了两股力量,一股力量极端亲西方,一股力量极端反西方,表现在政治上便是极左和极右之争。 第二个模式,表现为体制内的高度依赖,主要是日本、“亚洲四小龙”以及德国等欧洲国家,大都是美国的盟友。美国的盟友其实是非常等级化的。日本、韩国、德国这一圈层的国家在安全和外交领域依赖美国,没有完全独立的主权,因此,它们不得不审视自己的独立性。 第三个模式,可归纳为体制外的被孤立模式或者说外部的孤立模式。以前的苏联、今天的古巴和朝鲜是代表。 2、中国的现代化模式。 新中国确实是一个特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既获得了现代化发展,也保持了独立;我们的发展既融入了世界经济体系,又保持了政治、经济独立与自主。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个人觉得,中国近代以来大体已经经历了两次开放:第一次是两次鸦片战争后的被迫开放;第二次是1978年后的改革开放,我们主动跟世界对接,以深圳为代表的城市群的崛起和浦东开发开放都跟这次开放相关。 第二波开放时,很多要素为中国加入世界体系推波助澜:一个是地缘政治,即当时的美国为了对付苏联,跟中国比较友好;一个是资本的需求,在撒切尔革命、里根新自由主义革命后,西方资本去哪里呢?新自由主义的核心是私有化与放松金融管制。问题是:资本去哪里?那时的中国成为资本的一个“新边疆”。此外,当时的西方还有一个幻想,即认为中国改革开放后会成为类似西方的国家,不至于对西方霸权体制构成压力。郑永年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提出了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道路的经验,这些经验成为了邓小平理论的雏形。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在北京召开。邓小平在开幕词中充满信心地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邓小平的这个基本结论,明确回答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要怎样走,我们怎样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此后,邓小平理论的基本框架逐步形成。 1987年党的十三大系统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轮廓,明确提出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概括和全面阐述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确定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方针,并明确提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至此,我们党已经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有了比较充分的论述,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初步形成。 探索农村改革发展新路 在安徽凤阳小岗村实行的“包干到户”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大幕。1982年到1986年,中共中央连续出台了五个关于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的一号文件,逐步突破了我国农村原来的生产模式,建立了家庭联产承包、土地集体所有的新模式,探索出了一条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新路。 1984年起,改革的重点转向城市。同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比较系统地提出和阐明了经济体制改革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观点,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决定》的实施使经济体制改革以城市为重点全面展开,随后,向经济领域,向科技、教育等领域展开。人民出版社读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