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这是大学里教师的职称,毫无疑问,教授为最高级别。在围墙内的大学里,教授又不仅是一种级别,更为一种尊称,关乎高学术造诣和崇高师德,人人见了都会油然而生一种敬佩感。然而,也许是沾染上了社会浮躁的不良习气,教授的价值正在逐渐缩水。除了安排的课堂时间,教授们需要在自己所属的专业领域上进行各种深度研究、发表论文,可是在现实中,这些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是一场空,他们被中国式官场吸引走入仕途,左右逢源,八面玲珑仅仅是初级技能。不仅如此,大学教授们的心思还飘到了校外,介于一定的学术造诣和社会地位,教授们总能轻而易举地去公司企业挂职,这样公司企业有了面子,教授们也多了一条赚钱渠道。追本逐利的结果,就是官场多了一批官者,企业多了一批精英,然而教育界却失去了一些教育家。大学教授都去哪儿了?你怎么看?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实行教授定编制。在坊间流传许多贬斥教授的笑话,什么“菜教授”、“水博导”,甚至一元钱买几个教授的戏言。目前,大学教师队伍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近亲繁殖。不少大学存在三代或四代同堂的情况,严重妨碍了教师之间民主、平等讨论和争鸣学术问题的风气,窒息了创造精神;二是教授职称评定严重失范,致使不少教授名实不符。在1950年代,大学中的教授多是博学多识的学者,无论是人文或是自然科学的教授,掌握多门外语,通晓诗词歌赋,有的甚至具有琴棋书画的专长。他们备受人们的尊重,成为学生们的楷模。可是,现在大多数教授,学历不全,知识面狭窄,治学不严,人文素质低下,丧失了对学生的魅力。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二:一是为数不少的人,只求表面上的学历、学位、衔头,不下真功夫做学问,落得了“名高实秕糠”的结果。二是大学之间相互攀比,看谁的教授多、博导多,只追求数量,导致不少人滥竽充数。在坊间流传许多贬斥教授的笑话,什么“菜教授”、“水博导”,甚至一元钱买几个教授的戏言。这方面,那些拥有教授和博导资格评审权的重点大学,更显得浮躁和浮夸,没有起到好的示范作用。 有鉴于此,必须对教师队伍进行整顿,实行首席教授制或定编制,不允许无限量地晋升教授。近传闻,教育部准备取消教授职称,实行教师13等级制。这并不能解决滥竽充数的问题,只不过是以级别代替职称而已。同时,教授职称已是国际通行的做法,取消教授职称不利于国际交流。在1950年代,大学里的一级或二级教授是“稀有元素”,可是现在某些大学的正副书记和正副校长一二十号人都是一级或二级教授了,有的甚至是一天书也没教过的职业政工干部,官本位竟然到了如此严重的地步!(文:刘道玉、武汉大学前校长)
清华北大的高材生都认为出国是必然的。还有所谓的教授们壁垒分明,学问做的不咋地,化地盘很在行。看看被排挤的屠呦呦就知道了。反腐还能看的到明面上的行贿受贿,学术的腐朽之气呢?
书斋里的教授、学者们,常常是逃离生动活泼的大自然,却喜欢到博物馆去观看枯萎的植物标本。他们写的书冗长难读,没有重点,全集出满了一个书架,看似体系庞大,其实只是一堆陈旧观点的堆积而已。
1
共5条信息 |
1
共1条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