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脸识别,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用摄像机或摄像头采集含有人脸的图像或视频流,并自动在图像中检测和跟踪人脸,进而对检测到的人脸进行脸部识别的一系列相关技术,通常也叫做人像识别、面部识别。
人脸识别系统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80年代后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光学成像技术的发展得到提高,而真正进入初级的应用阶段则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
人脸识别主要用于身份识别。由于视频监控正在快速普及,众多的视频监控应用迫切需要一种远距离、用户非配合状态下的快速身份识别技术,以求远距离快速确认人员身份,实现智能预警。可您是否有想过:人脸识别会侵犯个人的隐私权和肖像权吗?有人说,别再做类似“证明我妈是我妈”的蠢事了,因为实际上全球联网统一且唯一的身份证号码或实名登记的手机号码就足以证明公民的身份,故无需再人脸识别了等等?对此,您是何支持呢?如果您有何锦囊妙计可以安邦治国平天下,赶快来《共绘网》评论区参与讨论吧!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三大重点关注赛道:终端安全、身份安全、数据安全。1)终端安全是国内网络安全市场最受益国产化的赛道之一,包括奇安信、亚信安全、深信服等国产终端安全龙头厂商的份额近年来都在持续提升,而且未来对外资厂商的替代仍有一定的空间;2)数据安全在今年是业界关注度最高的方向,伴随《数据安全法》的出台和滴滴事件的催化,政企用户在数据分级、数据治理,以及数据全流程管理、数据保护体系的建设将成为安全支出的重点,进而带动整个赛道的景气度的提升;3)身份安全包含的细分子领域较多,过去行业整体增长较为平稳,但是随着近年来身份安全重要性的不断提升,以及零信任在国内头部政企用户中的落地,正在牵引网络安全架构从过去的“网络中心化”逐步走向“身份中心化”。(内容来源丨华为、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
认证和访问控制是通用的安全技术。任何对数据的相关操作或者对访问数据的软硬件操作请求都必须经过认证,以确定其身 份的合法性,进而通过访问控制来确定数据访问者有足够的权限。对于不同的访问控制系统,对数据访问者的身份的关注点可能 也不同。比如根据不同的访问控制策略,访问控制系统可能需要判别对数据的请求是否来自一个合法的用户,是否来自一个合法 的设备,或者来自合法的应用。相应的,一个认证体系可能需要对自然人,对设备,或者对应用进行认证。当前对用户的认证过 程中除了传统的密码之外,往往还需要考虑基于生物特征或者硬件OTP(One Time Password)的方案来增加认证结果可信 性,以应对目前越来越猖獗的基于社会工程学和盗取凭据的攻击手段。对于设备的身份认证,一般是基于提前部署的证书等凭据 对设备的真实性进行校验。对于代码的认证,则一般是通过签名来对代码的合法性进行校验。 针对用户对数据安全访问服务的多样性,结合数据生命周期访问需求和特点,可以采用基于角色访问控制或者基于属性访问 控制等方案来实现数据有效的管控。(内容来源丨华为、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
回想起来,每次搭乘滴滴,确实有开启行车记录仪,哪怕是坐后排,还要定期自拍头像上传,说是要抽查是否佩戴口罩;但是除了配合抽查,这些数据最后到哪里去了?好像从来也没听说滴滴有个交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