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在2020年的收益达到了将近5000亿,而腾讯则是4800亿,对比同期的收入都有所涨幅。实际上,阿里最大的股东是日本的软银;腾讯背后的最大股东可能令人意想不到,其实并不是马化腾,而是南非报业Naspers。
中国不仅仅这两大公司的最大股东都是外国资本,那京东与小米等企业也是如此。对此有人问,这些“互联网+”战略平台的境外资本每年在中国赚取高额回报,而中国的外汇资本(储备)则为蝇头小利去购买美国等国的国债,孰是孰非,中国的国家资本用到刀刃上了吗?利用率如何?而您又是怎么看待的呢,请在此各抒己见吧!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思考:平台经济,从短期阵痛,到长期平稳健康发展。 从2021年开始,国家在互联网行业开展“反垄断”执法,防止资本的无序扩张,规范平台经济,推动其长远健康发展。这对众多企业而言,既是挑战,更是机遇。未来平台经济的发展,要从看增速转向看质量,相关企业要在共同富裕、科技创新、社会责任等新时代历史使命中勇于担当,实现繁荣生态、长期健康高质量发展的更高层次使命。 2022年以来,随着整改逐步落地,政策传递积极信号。从“红灯、绿灯都要设”再到“支持长期平稳健康发展”,相关政策正在落地。
在利益的诱惑之下,资本家甚至连一些蝇头小利都不放过,和菜市场大爷大妈去抢生意。正所谓,用大炮去打蚊子。也正是在这种资本的作用之下,所到之处,寸草不生。 马克思也说过,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所以,我国当下的反垄断、抑资本就是防止资本无序的扩张,砍断国外资本伸向国内老百姓的这只黑手。我们需要发展,但是不需要掠夺。
日本软银在中国到底植根有多深?凡是国内耳熟能详的科技公司名字,几乎都少不了软银投资的身影。阿里巴巴、字节跳动、滴滴出行、新浪、网易、淘宝网、分众传媒、万国数据、迪安诊断、海泰环保、宜搜科技、华大基因、贝壳集团等等。日本软银投资中国的公司超过三百家,凡是我们目前国内知名的互联网科技公司,各大网络社交平台,几乎都有软银的股份。中国主要互联网科技公司赚的利润主要都被日本软银、美国红杉资本等外国资本巨头拿走。所以,揭批小燕子的文章,不管在什么网站,统统都能删掉。包括红得发紫的周小平也是无可奈何。(新思想之窗)
近日消息,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独角兽公司“商汤科技”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据悉,日本软银在“商汤科技”占股14.88%。中国最火的两款新冠疫苗之一的科兴疫苗,赛富基金占股15.07%,是第一大股东。赛富基金是日本软银孙正义旗下的公司。前不久被六大部委进驻调查的滴滴出行的大股东也是日本软银。遥想2014年,国家监管指出阿里系网络交易平台存在主体准入把关不严等5大突出问题时,阿里在媒体公开指责总国家监管成了“情绪失控的不理智行为” 导致监管竟然不了了之。阿里巴巴态度为何如此强硬,敢于同国家级机构叫板?因为阿里是一家外资企业,登记机关:杭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注册地在开曼群岛。日本软银公司仍为阿里第一大股东,占比为24.8%。日本软银恐怕也不是真正的大股东,孙正义只是国际财团的提线木偶。如果不是有国际资本在后面撑腰,孙正义,一个韩裔日本人是不可能顺利地在国际上开疆拓土的。之所以让孙正义站到前台,就是为了避免造成美国资本直接控制中国经济命脉的印象。所以,阿里巴巴很可能是一家由国际超财团在幕后控制的,由两层白手套洗白的超级企业。第一层是由孙正义为代表的持股白手套,第二层是由马云为代表的运营白手套。(新思想之窗)
蚂蚁在境外其实也有规模不小的战略股东,他们在2018年进入蚂蚁,蚂蚁一旦在H股同步上市,他们也迎来了属于自己的丰收季节。在中国,每一场盛宴的背后,都有着资本与权力格局的流变。从灯火初上到杯盘狼藉,从觥筹交错到茫然四顾,从繁华到离散,从飞扬到落幕,映射出一个时代的背影。
有经融大鳄的投资对企业来讲并非坏事,但对国家情怀来讲就有点不能接受。因为有海外投资,在一定的海外运作上,占股公司会在海外帮忙开绿灯,阿里巴巴如果没有海外大鳄投资,估计走出国门就被阻击了,根本没有可能快速做大。说穿了一切都是利益至上而已。假设华为被软银或者海外入股了,那么肯定海外会有共同利益团队帮忙开拓市场。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