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在不断变革中,在与自然界、人与人之间的斗争中滚滚向前发展。谁能顺应时代潮流,谁能遵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谁就是这个世界的领头羊,所谓的统一主宰是不存在的。
英国曾是日不落帝国,在18、19世纪是世界发展的领头羊,却因为一战和二战等原因逐渐衰落。美苏鼎立,苏联曾是唯一能对抗美国的大国,最后因为重军备轻经济等致分裂的结局。而只有短短245年的美国,在不断扩大领地和迅猛发展工业的进程中逐渐成为超级大国,如今制造业空心化,到处发动战争等因素,也陷入衰落(退)的事态。鉴于此,中国应吸取教训,走工业、农业、科技和国防等全面综合均衡发展的现代化之路。对此,您怎么看?如果您有何锦囊妙计可以安邦治国平天下,赶快来《共绘网》评论区参与讨论吧!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其实,国家和个人一样,都会经历四个典型的阶段,新生、崛起、强大、衰败,这是一种普遍的自然规律,谁都无法扭转。 但是,每个大国和兴衰,都会给世界带来巨大的振荡,并会打破旧的势力平衡,重新调整各个国家的势力范围。但是,对有的国家来说,这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良机。这个国家就是美国。 其中,前苏联的解体,就让美国发了一大笔横财。这些收益,远远大于美国打压和遏制苏联所付出的代价。首先是美国获得了前苏联的大部分势力范围。 其次是在政治上,美国开始主导世界。 第三是在经济上,成为真正的巨无霸。 实际上,当我们纵观美国的发家史时,就会发现,这个国家的崛起过程就是一部吃人的过程,通过不断吸吮其它国家的血肉,逐渐减肥了自己,成为了现在的超级大国。
美国利用两次世界大战,彻底征服欧洲。 尽管已经征服西班牙,但是,这决不是美国人的目标,他们来自欧洲,当然知道欧洲的富庶和强大,因此它就像是一位猎手一样,静静地等待最佳的时机。 没想到,机会很快就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一开始主要忙于做生意。尽管美国嘴上说中立,实际上把大量的武器运到协约国。截止1917年,美国和英法的贸易额达到32亿美元。同时,美国也没断绝和德国等同盟国的贸易,两面通吃,甚至还放起了高利贷,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虽然美国最后也派出了部队参战,但是狡猾的美国人只是去围观的,并没有出多少力,而是去抢夺胜利的果实,确保自己放出的高利贷能够收回。结果,美国成了一战中唯一的获利方,获利了巨量财富。当时世界几乎一半的黄金,都储存在美国,美国的经济实力,已经位居世界第一。自此以后,称雄世界300年的英法,彻底衰落了。 在二战后的一段时间,美国仍然选择坐山观虎斗,并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获得的世界第一工业大国的优势,同两方大做生意,赚取了大量的财富。 就在双方都打得精疲力尽之时,美国才派兵参战,并顺势控制了欧洲,轻易地拿走“二战”胜利的大部分果实。自此,美国又成为世界最大的军事帝国和最大的债权国,奠定了全球霸权的地位。
2022年1月4日,中国同乌克兰,建交30周年。 30年前,是什么时候? 中国跟乌克兰建交,为什么只有30年?回答这个问题,一个重要的事件必须提起:1991年,苏联解体。 乌克兰原本是苏联的一部分,随着苏联的解体,1991年8月24日,乌克兰宣布独立。 1992年1月4日,中国与乌克兰建立外交关系。在很多人的心目中,一个国家宣布独立了,是不是就迎来了当家作主的好时候? 是不是就会迅速发展? 对于乌克兰来说,完全不是这样。在苏联时代,乌克兰作为苏联的一部分,与其他加盟共和国一起,共享世界强国的荣光。 那时候,苏联与美国,是世界前两大霸主。 哪个国家敢跟苏联叫板?乌克兰还有一个特殊的地位。 作为黑海周边的加盟共和国,乌克兰是苏联的重要军事基地。因此,1991年8月24日,乌克兰宣布独立后,乌克兰国家军队成立。 乌克兰从苏联继承了大量部队、武器装备及战略储备物资。 其中,还包括大批核武器和现代化装备。1992年1月4日,中国和乌克兰建交的时候,要论军事实力,乌克兰比中国还厉害。 那时候,中国的经济实力还没发展起来,中国的军事实力,也还没发展起来。而乌克兰呢? 苏联解体时,仅仅留在乌克兰的那一部分军事设施,就让乌克兰跻身世界第三军事强国! 巅峰时期,乌克兰的军事力量,甚至可以跟美、俄抗衡!我们看看数字: 苏联在乌克兰境内遗留的武器装备包括: 1500多架作战飞机、7000多辆装甲车、6000多辆坦克、350多艘大小型军舰……而且,更为可怕的,是乌克兰拥有的核武器数量。 它拥有1200多枚洲际导弹核弹头,以及2500多枚战术核武器! 它所拥有的核武器数量,超过了除美俄以外世界有核国家的总和!更重要的是,苏联的军事工业生产线,很大一部分,也留给了乌克兰。 位于乌克兰的黑海造船厂,被誉为苏联航母的摇篮。苏联时期的航母,几乎都是这个造船厂设计和建造的。(文|楚 欣)
中国和苏联都是多民族国家,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过中国是单一制下的民族区域自治,这与苏联的联邦制是不同的。但由于中国和苏联都采取民族区域自治,两国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当前民族工作主线的形势下,我们应当从苏联解体中吸取教训。 第一,及时填补现行法律、政策的漏洞,使在处理民族关系问题时有法可依、有据可循,避免授人以柄、陷于被动。政策、法律是社会关系的体现,社会关系发生变化,政策法律自然也要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修订和完善,堵住漏洞,防患于未然。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工作的主线,应当找出已有法律的漏洞和问题,进行完善、修补和理论创新,以便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推进提供政治和法律保障。 第二,从苏联的实践也可以看出,构建国族意义上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必要的。苏联提出过构建“苏联人民”共同体理论。该理论的提出主要是为了构建类似“美国人”那样的“苏联人”,以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使各民族形成对苏联国家的认同,而不是族裔认同,力求以公民认同巩固多民族国家。遗憾的是苏联的“苏联人民”共同体最终没有建立起来。无论是沙皇俄国还是苏联始终都没有转变成一个有统一的公民和文化认同的民族国家。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邦要构建多民族的俄罗斯人民(российский народ),即俄罗斯联邦的国民,也就是要构建有统一的公民和文化认同的国家。当前我国提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要在尊重差异的情况下增进共性,强调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认同。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形成国家认同、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非常必要的。 第三,要强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全国的地位和作用。语言是形成国家认同的重要因素。曾经指责苏联语言政策不平等的从苏联独立出来的民族国家,现在实际上也像苏联时期一样都在宪法中规定了民族语言作为国语。俄罗斯将“俄语在世界上的地位下降”视作对文化领域国家安全的威胁,并将俄语作为后苏联空间发展一体化进程的基础。美国在2006年5月18日也以立法形式确立英语为官方语言。这些都说明了,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来看,对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来说,从国家层面要求每个人除本民族语言外还要懂得民族间交往的语言,是很正常的现象,无可厚非。语言问题是民族问题的一部分。统一的交往语言的存在有助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发展,也更有利于牢固的国家认同的形成。而且,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经济的发展,统一市场的发展,统一的行政体系的完善,也要求促进民族间交往的主要语言的普及。 第四,苏联因放弃共产党的领导而失去了维系联盟存在的组织纽带和思想纽带。我们应当以苏为戒,吸取苏联的教训,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运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只要牢牢坚持党的领导,我国民族团结在政治上就有充分保障。(作者简介:刘显忠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大方向虽在一个时期中是不变更的,然而大方向内的小方向则是随时变更的,一个方向受了限制,就得转到另一个方向去。一个时期之内大方向也受了限制,就连这种大方向也得变更了。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6年12月,引自第229页)
作为苏联最后几年的见证者和参与者,马特洛克站在第一现场带领我们回溯那动荡多变的年代。地方不再与莫斯科亦步亦趋,民众开始反对原有的一切,各方力量也在或明或暗地相互撕扯……从中央到地方、从高层到平民、从国内到国外,马特洛克在大国末期描摹了一幅从莫斯科到华盛顿、从维尔纽斯到阿拉木图的全景图像。《华盛顿邮报》盛赞道:“这本书首次全面讲述了从1987到1991年的惊人事件,并且仍然是同类书中最好的一本。”但也是20世纪最大的谜团之一。正如美国外交家、历史学家乔治·凯南所说,“回顾现代国际关系史,可能从17世纪中叶到现在,我觉得很难想象,相继以俄罗斯帝国和苏联著称于世的大国在1987年到1991年间突然从国际舞台上彻底解体并消失了,很难有比这更令人奇怪、令人吃惊,乍一看更令人费解的事情了。”其他帝国或许是在战争或革命的压力之下崩溃的,苏联却是悄悄瓦解的。就在大多数美国人在期待拆圣诞礼物时,一个曾与美国对抗半个世纪的超级大国在瞬息之间消失了,留下了无数历史谜团:冷战结束与苏联解体有何关联?切尔诺贝利事件、阿富汗战争、柏林墙倒塌在苏联国内引发何种动荡?美国的目的是终结冷战还是终结苏联?苏联人是在一夜之间变成俄罗斯人、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的吗? 面对这些历史谜团,马特洛克凭借着对苏联四十余年的研究与调查,不断思考苏联解体关键时期发生的种种事件。此外,作者还采访了苏联解体的大量当事人,包括戈尔巴乔夫、叶利钦、总理雷日科夫、乌克兰的克拉夫丘克、外交部长爱德华·谢瓦尔德纳泽、最高苏维埃联盟院主席伊万·拉普捷夫、亚美尼亚总统列翁·捷尔-彼得罗相等。他们给出的答案不尽相同,为我们理解这场世纪剧变提供了绝佳的视角。
实体经济:崛起与弱化的对垒。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表明,发达强健的实体经济是一国应对危机、摆脱困境、进军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关键。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后,美欧国家之所以至今难以脱身,重要的原因就是实体经济较弱,包括先进制造能力的退化。美国:长期“经济虚拟化”,挽回实体经济任重道远。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带动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20世纪50~60年代,美国实体经济的核心即“制造业”占美国GDP 的比例为27%~23%,2013年这个比例仅仅为12.1%,制造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也从20世纪50~60年代的27%~23%下降到2013 年的8.5%。 [美]拉娜·弗洛哈尔(Rana Foroohar)在其《制造者与索取者:金融的崛起与美国实体经济的衰落》一书中通过大量的深度报道与案例解析指出:美国现在只有15%的货币进入了实体经济,其他货币均留在金融领域内自我循环;金融业攫取了全美经济利润的25%,却只创造了4%的就业岗位。 同时,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2017年世界各国GDP数据显示,2017年,美国高达19.4万亿美元的GDP中,真正由实体经济创造的部分仅仅不到5万亿美元,剩下的14.4万亿美元的GDP中,超过80%以上统统来源于金融市场操纵下的虚拟经济。实体经济在美国经济中的大幅度萎缩被美国经济学界称为“美国经济的去工业化”(麦金农),制造业已经不再是美国经济的支柱。 在美国国家经济分析局公布的统计资料中,金融房地产服务业已经成为15大行业中对美国GDP贡献最大的行业,是当代美国经济的支柱产业。美国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已经从实体经济的核心即“制造业”转向虚拟经济的核心即“金融房地产服务业(亦称高端服务业)”。 随着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呈指数不断增加,要重新进入其已经丧失的实体经济领域的成本需付出巨大代价,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美国在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竞争中的优势。 中国:“逐鹿”先进制造,实体经济突飞猛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致力于发展以工业制造为核心的实体经济,中国产业政策和经济发展自始至终没有脱离以工业制造为核心的实体经济。尤其是本世纪初加入 WTO 后,中国以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按照联合国统计数据显示,1995年中国工业规模总量不足 0.4 万亿美元,2013 年则超过 4 万亿美元,中国工业规模增长了 10 倍。 由此计算,中国工业占全球比重,从 1995 年的不足 4% 上升到 2013 年的 20%。此外,德国之声网站援引法新社报道指出,美国一项调查报告显示,2010年中国已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工业品生产国。 美国市场调查公司IHS的研究称,2010年中国生产的工业品总价值为1.995万亿美元,占全球总量的19.8%,超过美国(1.952万亿美元、19.4%)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生产国。短短11年间,中国连续将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和日本甩在身后。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向世界第一强工业国发起冲锋,中国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优势势必更加凸显。(作者:王济武,启迪控股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