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活在这样一个国家。他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是延绵至今的文明古国;他曾矗立在世界之巅,亦曾退出世界主舞台;他被人叫嚣的欺辱过,也终于慢慢的苏醒了。他跨越式发展令人惊叹,他用几十年走过别人几百年走过的路。我生活在这样一个国家——“中国”。
迄今为止,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文物最多、最齐全的国家,如当时没有发达的工商业不可能留传下来,也充分说明文明古国名不虚传。反观西方国度,英、法、美等这些称霸世界的强国的历史都与侵略、抢夺、战争等息息相关,每一次胜利都沾满了鲜血,自然也没有所谓的古国文化和风范。令人遗憾的是,他们至今仍然践行所谓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横行霸道。对此,您有什么看法呢?赶快来《共绘网》的评论区参与讨论吧!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实在话 [强][强][强][强][强][强][强][强][强][强][强][强][强][强][强][强][强][强][强][强][强][强][强][强][强][强][强][强][强][强][强][强][强][强][强][强][强][强] [强][强][强]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大会的贺言中指出“中国愿同亚洲各国携手文化遗产,保护经验的交流,积极推动文化遗产领域的文化合作,构建全球文明合作网络,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共同推动人类文化发展进步。文物的活化利用,价值内涵的深入挖掘,系统开发具有国际特色,发挥积极作用,是文化贸易竞争中的优势资源。”来源:刘玉珠在2023中国文化贸易发展论坛主旨演讲速记稿,有删减
为什么中国的英文单词叫china? china的另一个意思是瓷器,历史教材说是因为外国人特别喜欢中国瓷器,瓷器是当时中国海外贸易重要的商品。 为什么外国人特别喜欢中国瓷器? 因为他们自己生产不出来。 为什么生产不出来? 因为很长时间他们的炉火温度无法超过1200度。 人类的文明是从用火开始,而火的温度每提升一级都是生产力的重大进步。 在古代,一个文明领先另一个文明重要的依据之一在于它对火的温度控制达到什么程度。 瓷器为什么重要? 因为我们对火的温度控制达到了一个1200度以上,意味着我们可以锻造大量优质的铁器, 大量优质的铁器意味着我们有古代最发达的农业。 炉火温度如果提升到1500度以上,那么一个重要的材料——钢就要出现, 整个世界会从铁器冷兵器时代进入钢时代-热兵器时代来临。 很遗憾,我们在这个阶段落后了,很长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无法进一步提升炉火温度到达1500度, 想要达到这个温度,靠木材不行,需要煤和一种新动力,蒸汽机时代来临。 一张小小青铜器图片,如果你懂,你可以看出背后很多东西。你可以把历史上很多关节地方打通,让自己更懂一点。 这边懂一点,那边懂一点,积累起来,就是质变。 所以多读点书还是有用的,否则老祖宗留下的东西都看不懂,太遗憾了!
1、王蒙《稚川移居图》4.025亿元。《稚川移居图》绘晋葛洪举家移居罗浮山炼丹事。画面峰峦叠嶂,楼阁参差,运用焦墨,间浅赭色,生动细腻,笔墨沉酣,应是王蒙的成熟代表作。画上有与王蒙同时或稍后的七位大学者的题诗,包括王冕的老师韩性、“元四家”倪瓒、陶复初、陈则等。 此画是王蒙深具个人艺术特色的成熟之作,也系其迄今尚流于民间而极为罕见的最重要的真迹。尤为令人侧目的是,此件19世纪后半叶入藏苏州过云楼顾家后(过云楼藏书历经顾家几代人150年的传承,鼎盛时曾集宋元古椠、精写旧钞、明清佳刻、碑帖印谱800余种,蔚为大观),数十百余年间还与之有过一段充满戏剧色彩的曲折传奇。王蒙绘有另一幅《葛稚川移居图》,同样题材,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 2、苏轼《木石图》4.636亿元。《枯木怪石图》又名《木石图》,为苏轼任徐州太守时曾亲往萧县圣泉寺时所创作的一幅纸本墨笔画。 画作画面笔墨不多,唯枯木一株,干偃枝曲,逆顺有势;周匝缀以坡石,丛竹。石不作皴,暑微着墨,颇具腴润之感;丛竹蔓衍,倚石起伏,野趣横生。空白的背景,枯木、怪石、丛竹呈现墨色缓慢变化,线条粗细运用,绘出一种荒空而沉郁的意境。 3、北宋《子母猴图》3.62亿元。《子母猴图》系水墨纸本,纵92厘米、横46厘米。此画构图布局之奇绝,毛色梳渲之鲜润,形象刻画之准确,神态表现之生动,显示出画家的颇具匠心和精湛技艺,显然若非绝顶高手而绝难为之。此画含着“有靠山辈辈为侯”之寓意。历经元内府(“天历之宝”)、明洪武内府(“司印”半印)、明永乐帝朱棣的驸马袁容(“袁氏家藏子孙永保之”)、清代梁清标、笪重光、伍元蕙、黄德峻、刘芬等共钤有十一枚鉴藏印,均出自历代宫廷贵室或著名书画鉴藏家,传承有序,足见其珍贵。 4、房大年、文宗帝《万岁山图稿本》3.348亿元。《万岁山图稿本》,纸本设色。乃是房大年与元文宗罕见之艺术精品。峰峦竞秀之间,云水楼台掩映,亭廊轩榭,纵延蔓迴,楥檐高琢,勾心斗角,图中心位置绘有巨型太湖石。 房大年所绘《万岁山图》与文宗帝所绘稿本时代一致,在笔法、设色、局部景物乃至作画人的地位、心态以及作画的天赋均存在些许差异。而作为臣下为曾是皇帝复为储君的文宗之命按稿描绘《万岁山图》,其严谨认真,宁拙毋巧,一丝不苟的臣下心态也在图中表露无遗。所绘对比远没有文宗帝来的洒脱飘逸,气象沉厚奔放、灵动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