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高考是每个学生人生中最重要的考试之一,它对于一个人的未来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每年,数百万的高中毕业生都会参加这场竞争激烈的考试,以争取进入心仪的大学。
每年高考来临之前的五六月,空气中都弥漫着紧张的气氛,有来自成千上万考生的、有来自传道授业的老师的,还有来自望子成龙的家长的,每个人的心里都储藏了一份深深的期盼,这份期盼在高考结束后也化作了一次又一次虔诚的祝福。对你而言,高考意味着什么呢?对于大多数学子而言,经历了三年甚至十年的紧张学习生活,高考结束就是新生的开始,他们欣喜若狂,他们卸下防备,甚至还有撕书满天飞来解脱心中的压抑感……可是,高考结束毕业生就撕毁教科书的方式真的可取吗?也许在教科书被撕毁时,他们获得了一瞬间的快意自由,可是这教科书上的笔记、划痕无不承载了他们向上攀登的勇气、努力。其次,书籍是神圣的,不该被如此对待。更重要的是,这又似乎在坦言中国的应试教育之硬伤失败了吗?所谓的素质教育真的落实了吗?成才的道路有很多条,大家何必都挤着往高考(应付考试)一条路上走呢?埃隆·马斯克在一次演讲中谈到他的公司招聘人才主要不是看学历或学位,他觉得学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能力有实践经验的人才,只要是有用的人才,高中生我们也要。他在演讲中强调了吸引和激励人才在公司成功中的重要性。他认为,有一个大学学位不是必不可少的,甚至高中毕业生也可以拥有必要的技能来实现这一目标。拥有大学学位并不是成功的保证。是独特的技能和经验让人脱颖而出。他在演讲中认为,学历≠知识,一个人激励他人、理解他人需求、与他人建立有意义的关系的能力,比学术证书更能决定成功与否。对此,您怎么看?如果您有何锦囊妙计可以安邦治国平天下,赶快来《共绘网》的评论区参与讨论吧!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阿房宫赋》里有句话:后世哀之而不鉴者,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在以人为本的时代,我们的国民教育竟然没有了“人”,这是怎样的悲哀。 要知道,人类社会之所以一直处于发展之中,正是因为人类从未停止思考。 当我们一次又一次目睹个体在群体中消亡时,我们必须停下来反思——一个朝气蓬勃的社会,一定是社会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平衡协调的社会。 虽然生产力快速发展让我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但这绝不是社会的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 作为新时代的中国人民,在新的世纪里(特别是大学教育),必须走出"半人时代",也必将走出"半人时代",迈向新的"全人时代"。 人类彼此的陪伴所迸发出的火焰,也不应只是烧光每个自我,而是可以化作温暖的路灯,照亮我们共同前行的路。我们有必要为此付出一切力量,扭转当前局面。因为任何时候,你我都不是局外人。 (赵董)
“优秀人才没有标准化的发展路线”。标准化,指的是服从社会倡导的成长路径,习惯以标准答案为问题的最终结果,按照既定的专业路线努力付出,不关心自己内在的想法,按部就班的成长模式。 而标准化模式下产生的人才,并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他们往往缺乏创造力、只能按照命令行事,反观“黑马人物”,他们往往都曾觉得自己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不愿意接受标准化的规范。
也许你在读书的时候,经常会听见老师父母这样恐吓我们: “考不上好大学,以后你只能去扫大街。” 这就是一种逻辑谬误,叫假两难推理。考不上好大学并不等于人生就完蛋了,没有希望了。把“考上好大学”和“扫大街”当成了人生仅有的两个选择,但其实只有这两个选择吗?并非如此。生活中的确存在有且仅有两个选项,可供我们选择的情况,但也存在多个选项供我们选择的情况。当问题实际上有很多选项时,我试图说服你只有两种。这里就造成了进退两难的假象,它其实是对真实情况的扭曲反映。 王小波曾言:从逻辑上说,从一个错误的前提什么都能推出来;从实际上看,一个扯谎的人什么都能编出来。
我们中国几千年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谋生,是教我们作一个人,职业技术则是另外学的。而且教育从胎教开始,家教最重要,然后才是跟先生学习。人格教育、学问修养是贯穿一生的。所以社会除了政治、财富力量以外,还有独立不倚、卓尔不群的人格品格修养,作为社会人心的中流砥柱。 现在家庭和学校的教育,乃至整个社会的教育观念,专门为了职业,为了赚钱,基本人格养成教育都没有。人如果做不好,你讲什么民主、科学、自由、法治、人治、德治、集权,乃至信用、环保、团结、和谐等等?理想都很好,可是没办法做到,因为事情是人做的。 ——《南怀瑾讲演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