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25岁前应付各种考试;25岁后想着如何挣钱……从小到大陷入功利和浮躁之中,这样的人生幸福吗?

发布日期:2023-09-09    浏览次数:5055

  

       当今的社会风气浮躁,有些人急功近利,迫切的想要“脱贫”,明明知道升职加薪至少要几年的时间,却希望刚工作就能赚大钱,久而久之对工作也失去了热情。

       不仅如此,自小在学校里,就被要应付各种考试,常常被家长拿来互相比较,直至高考进入大学,很多大学生又开始热衷于考证,将证书视为就业的敲门砖,为了考试求职而学习。不可否认有些资格证在以后的就业中有作用,但当求学的意义变得功利性,也对我们的人生态度产生影响,追求短期利益,想赚快钱,很容易迷失自我。当任何事情都和功利心挂钩,计较得失,你也会失去很多东西,譬如爱好、生活的乐趣、纯粹的快乐、自己的初心......

  

        您觉得我们从小到大陷入功利、焦虑和浮躁的社会之中,这样的人生会幸福吗?全社会从上到下是否应进行反思呢?毕竟压力之下易患抑郁症,加上道德沦丧,这样的社会何来幸福感?对此,你怎么看呢?

相关热词搜索:25岁 考试 挣钱 功利 浮躁 幸福
赞同(58)  |  中立(0)  |  反对(0)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jiuiuyu2023-09-18

新中国成立70年,改革开放40年,从个体角度看,运气最好的是1965年-1975年出生的人,他们不需要自己太努力,就坐上了经济增长、金融发展的快车,很多行业有大把的机会,只要愿意干就可以抓住机会。 1975年-1985年的人算是赶上了尾巴,赶上了房地产、金融泡沫化、互联网红利的尾巴。压力比较大的是1985年以后的群体,这时中国的城市化已经非常高,人口红利消失了,工程师红利正在发挥作用,各行各业似乎都满了,各种机会都被看到了。这时候有的人开始自己创业、自己投资,也有的人转向佛系生活。(管清友)

(0)

吉猫2023-09-17

脚踏实地,不要老是想一夜暴富才是正道。

(0)

jouyunj2023-09-17

在写本文时,我看到北大历史系教授赵冬梅的一小段视频。 她说她上大学的整个过程都懵里懵懂的,甚至到了大四都还没有考虑到哪里工作、要做什么,尤其没考虑到有没有地方住,因为当时社会上还没有买房的说法。 但是现在的学生从进了大学那一天开始,就要考虑工作的问题,很辛苦,整个人一直是绷着的。 她毕业时是放松的,“傻不啦叽的玩着就毕业了”。那个年代大家都那样,所以不卷。 今天不同了,是高度的卷,各种的卷,卷得同学们都不快乐了,很多人呈现出一种很紧张的状态。赵冬梅说她觉得不太好。我和大家一样也觉得不太好,可是除了以卷治卷,还能有什么法子呢?(凯恩格斯 新青年文斋 )

(0)

天随人愿2023-09-15

润物无声好文,希望每个人都会对号入座,可以净化心灵,反躬自省,在现实社会里重新认识自己。

(0)

李强雨2023-09-12

有人调侃说县城里除了性生活,就是打麻将,这话听起来似乎对,但又似乎万万不对。 下文就是中国2000多个县城居民每天的生活! 就业:城市"二流子" vs 小镇公务员。由于在社会资源和就业机会方面,大城市始终碾压着小城市,而小城市永远睥睨着县镇乡村,人确实应往更高处走,因此每一座县城,都在年复一年地失去着优秀的年轻人。 在县城的各类就业岗位中,事业单位公务员扛起了保留高等人才的大旗。县城虽小,却五脏俱全,各类科局相加,使县城公务员成为了全国最庞大的公务员群体,堪堪像是印证了司马迁的那句"县集而郡,郡集而天下"。 公务员作为基层政权的螺丝钉,在仍然看重铁饭碗的县城中,成为了就业等级中最具文化档次,也是最适合结婚的群体。 与此同时,个体工商户、私营单位以及周郊的农民作为另一种就业成分,构建了城市日常运作所必需的内容。 餐馆、诊所、理发店、装修公司和超市各司其职地分布在县城的各个角落,城南城北不过横竖几条街,全县的居民闭着眼睛也能找到它们,这意味着县城的生活供需早已尘埃落定。 由于已饱和的生意不再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因此,县城就业的定义里,又多了一批以无所事事为主业的无业人群。 在县城,过了晚上十二点还在外面吃喝游荡的人,常被当做不务正业的"二流子"、"小混混"、"无业游民",因为他们这么晚还在外面鬼混,显然是白天不上正经班、只知在家啃老或是从事不见光行业的人。 当商场关门、街道空无一人、红绿灯一律变成黄灯,远处的黑夜里传来一阵摩托的轰鸣,车上几个男女纵声大笑着,像香港老电影里的古惑仔一般自空旷的黑夜里呼啸而过——这便是"著名"的"二流子"了。有趣的是,以县城的年轻公务员举例,他们通常需要掌握一项特殊技能,那就是说粗话、学骂人。 县城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职场也不讲究西装革履,既有站在税务窗口前一问三不知的农民,也有田间地里撒泼打滚的拆迁户,更有寻衅滋事、游手好闲的社会青年。 基层城市的各类从业人员彼此之间打交道的方式既热热闹闹,又简单粗暴,就连斯文人,也给熬成暴脾气。

(0)

吴越江南2023-09-11

高考之后的高校录取工作正在进行中,有的人已经被录取,有的人还在等待;有的人进了名校,有的人只能进入一般院校;有的人被热门专业录取,有的人只能被冷门专业调剂…… 每个人的将来似乎已经分出了高低。 但是大学是人生新的起点,起点高并不意味着毕业时还能占据高点,高开低走的人生比比皆是;起点低也并不意味着没有机会逆袭,低开高走的情况也颇为常见。 人生的路很长,现在就说将来还为时尚早,一切都还没有定论。 为了有更好的未来,大家都得走好大学这段旅程,在我看来,大学几年的三个关键词是融入、方向和准备。(凯恩格斯 新青年文斋 )

(0)

壹路有你2023-09-11

深刻剖析,中国人已陷入群体性迷失,半人时代横行!

(0)

志辉2023-09-11

半人教育·半人时代。 如今这个社会,每个人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单一,人生目标和意义也都被标准化。 我们上大学是为了找工作,找工作是为了结婚,结婚是为了延续后代。 每个人被生下来、活下去,然后等待命运的终结。就像失去灵魂的躯壳,当一天和尚敲一天钟,更别谈什么理想和追求。 有人说是被生活所迫,有人说因为社会竞争压力太大,实际上是半人教育的结果。 追述到孔子时代,当时我们的教育其实是以培养"成人"为目标的,清代王国维也认为教育的宗旨是让人成为"完全之人物"——同时拥有技术层面的知识和人文方面的道德,既能博古,又可通今。 但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因为国情的原因,我们放弃了"培养通才"的教育模式,仿效苏联开始"培养专才"。 当时的中国百废待兴,重工业几乎无人才可用,需要专门的人才队伍,于是开始分文、理,试图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技术。 虽然当时培养的那批人确实在后来的建设中成为了中坚力量,对中国的发展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长久看来,这个教育方式已经不适合如今的中国了。 在这样的半人教育之下,绝大多数人缺失了道德精神的熏陶,失去了对人文道德的重视,慢慢开始流于物质,计较得失,唯利益至上,甚至为谋求个人利益不择手段。 慢慢的,教师忘记了自己的职业操守,把教育当作工作在完成任务;学生没有思维能力,成了空有学历的流水线大学生;企业家眼里只有利益,完全丧失道德价值观。 越来越多人在群体互动或社交时,只会进行盲目地、非理性的言语或行为,且不是个别现象,而是群发性事件,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群体性迷失。主要表现为网络暴力、利己主义、键盘侠、道德缺失败坏等。(赵董)

(1)

uifgrsd2023-09-10

当我进入社会面对现实时,那个头脑风暴是太难受了,时间至少是半年,还好是终于清醒了[合十]

(0)
1 ... 2 3 4 5 49条信息
1 ... 4条信息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