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次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第二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国民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
可以说,中国经济是中国在世界舞台站稳脚跟的最强有力的依靠,多年来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好政策,但唯有居安思危才能使一个国家真正可持续发展。在经济衰退或低增长期间,采取刺激政策可以帮助恢复信心,激发投资、消费和出口,并促进就业机会的增加,但不是长久之计。随着世界经济呈现低迷走势,发达国家风光不再,中国经济也要紧跟时代,提出能够适应当前经济形势的政策......
总而言之,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大水漫灌,刺激经济增长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中国乃至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需要。对此,共绘网认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八字方针:开源(加速外循环走出去,互联互通,减少内耗、内卷、躺平);节流(缩减体制和制度成本,精减机构,减少不必要的行政费用开支);提质(重拳打假,主抓新质生产力→各行各业高质量发展);增效(提高效率,杜绝铺张浪费)。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和跨境电商以及人工智能等。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吗?“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有一份光,发一份热。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尽自己的一份力、发出自己的一点声音。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23年12月11日)严控一般性支出。党政机关要习惯过紧日子。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3月5日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各级政府要习惯过紧日子,真正精打细算,切实把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用出实效来。国务院第二次廉政工作会议(2024年2月5日)要深化标本兼治,紧盯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化腐败问题整治,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落实过紧日子要求,通过深化改革铲除腐败滋生土壤,推动防范和治理腐败问题常态化、长效化。《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关于202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4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审查结果报告》(2024年3月8日)有的地方、部门和单位落实过紧日子要求不到位,违反财经纪律行为仍时有发生。落实党政机关过紧日子要求,要严控一般性支出,从紧安排必要支出,勤俭办一切事业。《关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2024年3月5日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严肃财经纪律。兜牢基层“三保”底线。党政机关要坚持过紧日子。《关于202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4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2024年3月5日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完善预算安排和管理措施,强化绩效结果应用,大力优化支出结构,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不动摇,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合理安排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兜牢基层“三保”底线,把财政资金用好、用在刀刃上,提高资金效益和政策效果;落实党政机关要习惯过紧日子的要求,严控一般性支出,可以省的钱一定要省,不该花的钱一分都不能乱花,坚决防止大手大脚花钱、铺张浪费。
1.优化县级行政区划。 结合历史文化、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人口规模、发展定位等因素,采取新设、吸收等方式,探索在县级层面优化行政区划。对于县以下行政区域优化方案,允许省级政府统筹安排和协调推进。切实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政府管理效能。 2.精简地方政府机构。对于常驻人口规模持续减少、经济发展潜力不足的县级以下地方政府,研究制定更加精准、更有效率的政府机构数量。探索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群团等机构协同改革。
中国经济并不必然下行,往下走主要是结构失衡的反映。现在才是中等收入国家,怎么就没有增长动力了呢?缺乏动力在于一些制度不适应今天的状况,需要改革。这些改好了,有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一套合理的福利和保障制度,再加上一个廉洁和有效率的政府,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潜力还大得很,再保持10年甚至更长期的中高速发展都没有问题。中国进入高收入国家也是理所当然的事,只要把制度理顺,把结构调整好,不要作茧自缚,不要自己把自己弄入陷阱。王小鲁:著名经济学家,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不修不挖,耿专员怎么拿?去看看汉川的莫个村,几千万修的养花基地,几年就荒废啦! 没有效益的项目建设,产能过剩背景下的竞争性招商引资造成了巨大的财富浪费。指导经济的考核指标和经济学理论都是错误的。不彻底反省,只会越来越糟糕。
一位专家分析经济问题时说,现在不缺投资,缺的是有效投资,投入与产生不成正比。 安陆、孝昌类似问题到处都有,举不胜举。有位网友说,老家村子里花三千多万填河整出一百亩地,田间小池塘全部填平,真正受益的是渣土车公司,然后乡间水泥路全部压坏,紧接着又要大把钱去修路,这是一条产业链。 有的农村前些年搞建设,花钱把乡村道路拓宽修好,结果现在又说修路占用农田,然后再把道路挖掉变成耕地。 有的前些年鼓励植树造林,树木种上还没获得收益,突然风向一变,把树木强行铲掉改成耕地,让投资人欲哭无泪。 还有的项目本来正常运营的挺好,莫名发个文件,不符合政策要求和宏观规划,要么搬迁,要么关闭,损失之大不可尽言。 尤其对于中小民营企业和个体人员,根本经不起如此折腾,三两年下来就山穷水尽,负债累累,再也玩不起了。然后只剩下国资平台在翩翩起舞,不停地包装项目,想尽千方百计进行融资,短期内数据显赫喜人,至于长期效益则无人问津,无人负责。 集中力量确实可以办大事,关键不能拍脑门、大呼隆、一刀切,那样就会有人从中投机渔利。 这些年有个特点,贪腐案件数额屡创新高,几千万寻常可见,上亿也不稀罕,大头来源都是在工程项目上当中间商、吃差价,也成为心照不宣的潜规则。 钱会越印越多,关键是用在什么地方,流向哪里。 只有进入老百姓的腰包,只有变成实实在在的收益,才能越来越有活力,这是市场经济的理性和规律。 如果恰恰适得其反,那就要从源头上捋清,钱到底去哪了。作者 | 梳子姐
各地大举“砸铁饭碗”的背后,是行政支出和财政收入的“双杀”: 一、行政支出不堪重负。 列几个数据大家感受一下: 1)2012年,地方的行政支出占到了政府可支配收入的30%,但到了2020年,这一数字飙升到了60%。 2)根据2023全国公积金报告,党政机关有4800万人缴纳公积金,国企和集体企业则有3200万人,整个“体制内”人数高达8000万,如果再算上编外人员,估计就有1.5-2亿人。 3)2023年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达到了10万亿,但也只能填补地方财政一半的缺口,大量省份仍然入不敷出,化债工作推进困难。 4)全国2800个左右的县,人口在20万以下的多达400多个,其中5万人以下的袖珍县有80多个,但无一例外,这些“小县”和“袖珍县”都配备了全套的行政班子、机构和人员。 5)全国各地的养老金也在告急,除了北京、上海等5个地区外,其余省份全部处在养老金入入不敷出的情况中。 就是在这样庞大的供养压力下,财政也吃不消了。二、财政收入连续下滑。 相比于沉重的支出,收入的下降也是要命的。 今年1-4月,企业增值税跌了7.6%,个人所得税跌了7%,企业和居民的收入都在下降,最终还是传导到了税收。 契税下降7.1%;土地增值税下降4.5%,前者代表着居民买房交的税,后者是开发商拿地交的税,说明1—4月的房产市场和土拍市场的交易量都不好。 虽然这只是今年前半段的数据,但却实实在在是这三四年来下跌趋势的一个缩影。 而久被诟病的“土地财政”的地方卖地收入,自2021年见到8.7万亿的顶部后,一路下滑,到 2023年只有5.8万亿元,跌幅超过33%。 而且这是全国的平均数据,大量省市尤其是一些偏远落后地区,他们的卖地收入早已腰斩甚至脚踝斩。 进入2024年,趋势并没有改变,财政部数据显示,国有土地出让收入10536亿元,进一步下跌了10.4%。 财政吃紧程度可想而知。 由此看来,缩编已经成为地方缓解财政危机的不是办法的办法,只能势在必行了。 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几个独特之处: 1、“缩编”不等于“裁员”,有的把省级和市级的编制取消后,编制下沉到县乡两级,原来的任职人员也下基层工作,即“减市补县”。也有的是,退三补一或者退二补一,通过老人员的退休然后不再招人,来被动收缩行政人员队伍。 2、除了事业单位,各地的公务员也有缩编,但普遍比例为2%-3%,不如中央5%的力度大,只是地方上是否有裁到大动脉的情况还未可知。 3、机构精简反而是重头戏,裁撤、合并了大量的冗杂机构,事权进行了合并和优化,而原来的人员也相应转岗过去。但无论如何,趋势已经如此,砸碎铁饭碗只会越砸越狠,体制内“疼痛感”以后将是常态。马江博
最不理解干部按级别配车!人民的公仆都做五菱宏光不行吗?有的空调24小时开着!好多打印机不能反正面打印,要手动换,万一换错了,全部都白打[捂脸][捂脸][捂脸] 然后去买可以正反面打印的打印机[偷笑]
安徽六安市机关事务管理处则把办公区走廊灯逐步更换为雷达人体、声、光控节能灯,做到人走灯关,同时推进公务用车新能源化,2023年更新公务用车38辆,25辆为新能源汽车。这日子真紧,换一大批东西不使钱。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