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八字方针:“开源、节流、提质、增效”

发布日期:2024-03-16    浏览次数:3418

  

       2024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次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第二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国民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

       可以说,中国经济是中国在世界舞台站稳脚跟的最强有力的依靠,多年来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好政策,但唯有居安思危才能使一个国家真正可持续发展。在经济衰退或低增长期间,采取刺激政策可以帮助恢复信心,激发投资、消费和出口,并促进就业机会的增加,但不是长久之计。随着世界经济呈现低迷走势,发达国家风光不再,中国经济也要紧跟时代,提出能够适应当前经济形势的政策......

  

        总而言之,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大水漫灌,刺激经济增长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中国乃至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需要。对此,共绘网认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八字方针:开源(加速外循环走出去,互联互通,减少内耗、内卷、躺平);节流(缩减体制和制度成本,精减机构,减少不必要的行政费用开支);提质(重拳打假,主抓新质生产力→各行各业高质量发展);增效(提高效率,杜绝铺张浪费)。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和跨境电商以及人工智能等。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吗?“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有一份光,发一份热。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尽自己的一份力、发出自己的一点声音。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 经济增长 开源 节流 提质 增效
赞同(57)  |  中立(1)  |  反对(0)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文轩2024-04-12

“一举二提三稳”,应该是中国经济今年稳健前行的金钥匙,是化解风险、抓住机遇的智慧之举。方向虽对,关键还是聚焦的力度,和落地执行的强度,以及市场是否如预期的给予正面反馈。但我对于中国经济今年能“异军突起”还是信心满满。 李徽徽

(0)

一枝独秀2024-04-11

全球经济与政治版图中,中国的崛起无疑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从经济增长的惊人速度到在国际事务中的日益增强的影响力,中国正逐步展现出成为世界第一强国的潜力与可能性。本文将探讨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的必然性及其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经济增长:坚实的基础。 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是其成为世界第一强国的基石。过去几十年,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通过大规模的工业化、技术创新和对外贸易的扩张,中国不仅在数量上增长,其经济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升级,为持续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科技创新: 跨越式发展科技创新是国家竞争力的关键指标。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特别是在人工智能、5G通讯、量子计算等前沿科技领域。通过大量投资研发和吸引海外高端人才,中国正在从“世界工厂”转变为全球科技创新的中心之一。 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 随着经济和科技实力的增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也日益扩大。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等国际合作项目,中国不仅加强了与其他国家的经济联系,也在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扩大了其影响力。这种全方位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为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提供了外部条件。 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尽管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的趋势明显,但仍面临一系列挑战。首先,经济增长放缓、人口老龄化等问题需要解决。其次,科技创新尚需突破一些关键技术领域的瓶颈。再次,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也对中国的崛起构成挑战。 为应对这些挑战,中国需要继续深化改革,优化经济结构,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同时,通过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构建更加稳定的国际环境,为自身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结论。 综上所述,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既有坚实的基础,也面临着不少挑战。通过持续的经济增长、科技创新和积极的国际合作,中国正逐步走向成为世界第一强国的目标。未来,中国的发展道路将会对全球产生深远的影响。

(1)

贝影2024-04-11

宏观看大势,微观看机会。对于一个转轨国家来说,起飞是一个特殊事件,降落是一个必然事件,迫降是一个概率事件。当前,中国经济正在告别高增长时代,逐渐进入增长达峰、债务达峰、人口达峰、房地产达峰、国际贸易条件及技术转移红利达峰后的各种因素叠加的特殊周期,总量问题与结构性问题交织,短期矛盾与长期矛盾纠缠。 不过,从微观上寻觅机会,中国未来存在四大赛道:大众消费市场,对应有效需求不足和消费降级趋势;银发经济领域,对应老龄化和少子化趋势;不良资产处置,对应债达峰后债务出清趋势;企业出海和资金出海,对应宏观经济减速和国际贸易条件紧缩时代的产业迁移、跨境投资、多币种对冲趋势。文 | 清和 智本社社长

(1)

HKRGR2024-04-10

保持中国经济增长势头:全方位创新。在我国要素条件恶化、要素配置效率下降的情况下,如何才能保持经济增长势头不减弱?事实上,经济学有标准的答案......出路是通过创新提高要素配置效率,用我们的话语体系来表达,就是通过全方位创新......经常说,“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这种说法无疑是为了增强信心。然而,有多少人真正考虑过中国经济的长期基本面?......我相信,中国企业家和普通中国公民,坚持学习、努力奋斗、不断创新、努力繁荣,是中国经济最重要的基础,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动力。另一个标准解决方案是,应努力提高劳动力的质量,特别是在劳动力人口趋于减少的情况下。徐林:历任国家发改委财政财政司司长、发展规划司司长

(0)

邹役璇2024-04-10

请大家记住:真正守住摊子的是进攻,只有进有所取、进有所成,才能从根本上摆脱我们在一些领域受制于人的境地。 当我们在思考自己的生意和企业时,要有这几个维度的鞭策:鼓励工匠精神,伟大的格局观,超强的同理心,没有终局、没有边界,以终为始,不断疯狂的创造价值。 1.工匠精神的利润增长点在于营销能力。 2.格局是获得巨额回报的密码。 3.同理心能让你的生意越来越好。 4.终局思维是成功的绊脚石。 5.好的生意是没有边界的。 6.以终为始是成功者的密码。 7.企业越做越好就是不断创造价值。 所以,在经济萧条的时候,甚至是经营业绩最好的时候,更要着手布局下一轮创新,否则,我们随时会被淘汰。企业失去创新创造力,在这个时代,肯定玩不下去的。 这也是为什么说企业追求的关键,在于“永不出局”,只有创新才能确保你能在桌上,就会等来好牌。 认识了这些现象,就可以缓解大家的“困境焦虑”,或者说“转型焦虑”。在困难时期,我们要力排阻碍创新的一切旧有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也不要去走捷径,扎到最深深的现实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勇于突破,勇于创新,向内求,坚定的走出一条自己的康庄大道。包思成

(1)

月光倾2024-03-30

中国既不能搞大水漫灌,也不能撒芝麻盐,国家的钱不能没有实效,千万不能搞形式主义和面子工程的事情。

(1)

月光倾城2024-03-29

稳定宏观经济形势,加强内驱型经济增长动力。2022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中国经济面临的三重压力是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叠加外部环境不确定;2023年7月中央政治局对经济形势的判断是国内需求不足、企业经营困难、重点领域风险和外部环境复杂严峻。而应对经济下行的策略是加大逆周期政策调节力度,以实现稳增长、稳就业、增信心、扩内需、化风险等目标。从2023年宏观经济总体表现看,实现年初5%的经济增长目标不存在任何悬念,但从微观基础上看,全面恢复依然需要一定时间。部分预测认为,这种缓慢恢复可能会持续到2024年上半年,其后会出现明显好转。因此,当前宏观政策应该以巩固中国经济良好复苏势头为主要目标,积极推进增长转型,以增强各主体对未来的预期和信心。资产负债表是经济健康与否的晴雨表,重建信心的第一要务是清理不良债权。第一,要尽快清理经济中尤其是金融体系中的不良资产,恢复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的平衡,以防止金融和经济螺旋式下跌。短期内应以稳定资产价格为锚定对象,清理僵尸企业,稳定地方债务和金融。通过清查资产、破产合并、核销坏账、政府注资、企业重组等一系列操作清理僵尸企业,加快处理不良资产。长期而言,则要坚定推进企业重组和结构性改革,强化竞争以激发企业活力,推动经济向创新驱动型转型。第二,要积极化解地方债务风险,严控新增隐性债务。金融机构、地方政府、中央政府等主体中,金融机构或许会成为这轮化债的主力。不过,当前化债压力大、任务重,协调金融和国企资源、利用已有限额进行置换、推进隐债显性化和城投转型,以及中央政府加杠杆,这些措施需同时发力。中期来看,降低政府部门融资成本、优化政府部门融资结构是完成化债任务的关键。长期来看,体制机制和结构改革势在必行,是遏止地方新增隐性债务的根本。第三,要加快推动房地产行业进入新发展模式,逐步减轻其对我国经济的拖累。可以借鉴北京住建委2023年4月关于多子女家庭和职住平衡家庭的购房支持政策,在核心一线及新一线城市,推广实施房地产的“一区一策”。进一步优化调整房地产政策,有效稳定市场需求,大力提振市场信心。2023年以来,四五线城市的商品房销售呈现出一定韧性,我国城镇化率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农村居民仍有向中小城市及县城发展的诉求。因此,应在全国层面统一取消非核心城市的限购、限贷、限售等政策,以促进城镇化和房地产市场稳定发展。杨新铭等

(1)

阿峰2024-03-29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中国式现代化;社会生产力;创新驱动。 政策亮点: 1.宏观层面: 坚持市场与政府有机结合,二者协力推动科技创新; 尊重市场规律,使企业不断迸发活力和创造力; 依靠政府引领,推动重大基础性、关键性技术的研发攻关 2.中观层面: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增强发展新动能; 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 前瞻谋划未来产业,开辟新领域新赛道 3.微观层面: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活力; 国有企业占据国民经济的关键行业,要发挥创新引领的示范作用; 民营企业是科技创新和技术变革的重要力量,要充分释放创新活力。作 者:周文(复旦大学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研究中心),何雨晴(复旦大学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1)

老丁奎2024-03-28

现在干部都年轻化了,都是赶鸭子上架,里面山头林立,各个派系都在占坑位,先把人塞进去再说,管你什么能不能力的。

(0)

hjhkyr2024-03-27

中国的经济已经有动力,中国政府相当努力地在经济问题上做种种调整,而且也显示出来有相当的成绩。今天我们不算小康,但至少吃饱了饭,对抗饥饿已经不成问题。

(0)
1 2 3 4 38条信息
1 4条信息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