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经》到楚辞,从唐宋诗词到明清小说,绵延至今,我们的先辈们把对生活的美好向往都寄托在博大精深的文字中,即使跨越数千年仍然让人心生感动。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几千年的人类社会发展史还遗留给我们无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优秀传统文化。
可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 截至2023年12月: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认定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57项,各级代表性传承人9万余名,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056名;截至2022年,中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共计43项,总数位居世界第一,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贡献了中国色彩......
而放眼西方,西方文明同样灿烂夺目,但却留给后人的大多是教堂、宗教和碎片化的文化(文明)。总而言之,东西方文明都是世界的瑰宝,作为地球村的一份子,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保护好传统文化并传承。对此,您觉得呢?“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有一份光,发一份热。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尽自己的一份力、发出自己的一点声音。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好在,从耶稣开始,人们就自觉地展开了对人造偶像的批判。启蒙运动确立了认识上帝之不可能,人类回到时间中,回到有限性和必死性中。上帝也成了回忆,最终只能成为黑暗、虚无、不可能性。生活从上帝的控制中,被交还给了人类。 我们所是的一切和所创造的一切,“仅仅是属人的”。后现代宗教哲学家唐·库比特说:“我们学会了接受没有永生的生活,没有根基的生活,没有任何绝对知识或实在的生活。相反,我们满足于热爱生活,努力达到生活的圆满。由此,我们每个人都有望在生命历程中对人类世界作出自己的一点点贡献。”
中国文化孕育于中国的农耕文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道、墨、法、名,各自在历史上发挥了不同的作用。 西汉时期的董仲舒(代表作为《春秋繁露》)传承发扬了孔子、孟子理想主义的儒学,对于荀子一派的实用主义儒学有所摒弃,对韩非子等法家有所批判。受董仲舒的影响,汉武帝决定独尊孔孟儒家,纳入官员考核,并形成了科举制度,让中国人通过学而优则仕,实现了阶层的跨越,消除了固有阶层的屏障,同时,也让中国文化有了一条清晰的官方认定的文化主线。实质上,自汉以来,中国封建统治王朝秉承的主要是“外儒内法”之道,执政的核心是法家;在国家动乱需要休养生息时,少数统治者采用的是无为而治的黄老之道。 中国文化的包容与融合,源于中华民族对中国文化的自信。西晋时期佛学引入中国,但最终以禅学的形式中国化,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我们所说的中国文化的包容并蓄,就是体现在对外来文化的“中国化”。至此,中国文化以儒为主,儒、释、道、法并存融合发展。放眼世界,有且只有中华民族与中国文化有着连续的文字记载,渊源的历史与中华的文明,这正是中国文化的伟大之处!汪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