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未来实体经济出路:一是全自动智能化;二是走出去参与国际大循环;三是新质生产力……

发布日期:2024-04-13    浏览次数:1737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坚强物质支撑”。

        实体经济是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练好内功、站稳脚跟,继续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对于实体经济发展,当前战略环境的变化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国内发展阶段转变。二是数字经济推动产业革命不断深化。三是全球生产体系深度重组持续推进,全球生产体系的区域化、近岸化、在岸化的特征更趋明显。四是大国博弈的方向性转变。经济领域的大国竞争涵盖了贸易、生产、市场、技术、资本、人才等全方位、全领域,涉及从宏观贸易限制到微观对关键企业限制的各个方面。因此,内部需求升级、产业革命深化、外部不确定性增强是新时代新征程实体经济发展面临的现实条件......

  

        与此同时(总体趋势),未来,中国农民工会越来越少,大学生会越来越多,进入招工难和成本高模式,即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故实体经济的出路:一是全自动智能化大生产;二是走出去参与国际化大循环;三是新质生产力......基于此,那你认为中国实体经济的出路在哪里呢?“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有一份光,发一份热。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尽自己的一份力、发出自己的一点声音。

相关热词搜索:未来 实体经济 全自动 智能化 国际大循环
赞同(32)  |  中立(0)  |  反对(0)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叶海龙2024-08-14

中国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实况。 随着制造业的制造模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智能制造的重要性也被普遍认可,我国也一直在致力于加快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这两年工信部动作频繁,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等政策促进国内工业生产转型升级。应用工业机器人是帮助生产制造提质增效的方式之一,比如国产化率最高的协作机器人协作机器人通过安全设计、编程简便、灵活适应等特点,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中国其实已经是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发布的《2023世界机器人报告》,2022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连续第二年突破50万台,同比增长5%。中国2022年中国市场工业机器人销量占全球一半以上。 但目前国内的工业机器人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因为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成本较高,中小企业资金投入实力不强,再加上国内高端制造和机器人技术方面与美国等世界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因此国内工业机器人多数应用还停留在低端的基本阶段,完成简单的点到点作业任务,主要代替人类的简单机械操,像一些附加值更高的打磨、焊接等场景就相对少点。梅子

(1)

龚建华2024-08-12

构建科技创新联合体,共育创新生态动力源。立足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以国家战略目标和国民经济重要领域为牵引,构建创新联合体,统筹推进政府主推的有组织创新、高校科研机构主导的原始创新和企业为主体的集成创新,形成“四链融合”的创新合力。在创新协作方面,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由企业提出创新需求和应用场景,政府推动创新资源跨学科、跨领域、跨区域的优化配置,高校科研机构则负责支撑产业关键技术攻关,确保科技成果精准对接市场需求,共同培育创新生态的强劲动力源。

(0)

云淡风轻2024-07-24

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化”作为数字经济“一体两翼”中的“两翼”,不仅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构成,而且是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和关键路径。其中,数字产业化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催生“三新”经济,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产业数字化则是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数据赋能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国民经济发展全链条,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系统化改造升级。以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为核心的数字经济赋予了传统产业新的发展活力与动能,创新和拓展了传统产业的发展模式与业务纵深。2022年,我国产业数字化规模占数字经济的比重为81.7%,居于绝对主导地位。党中央围绕“两化”进行了一系列重要战略部署,“两化”协同发展成为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的核心任务之一。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提出,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后续的相关发展规划将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要求和重点任务。“两化”能够显著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数实融合不仅能够促进社会资源和生产要素充分流动,而且能够创新组织架构和发展模式,延展产业链条、优化产业生态。作者:夏杰长 张雅俊

(1)

皓月萤火2024-07-19

扬长避短,不搞“一种模式” (张凡评论员观察)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④。广东珠海,打造低空文旅、创新低空巡查、建设低空飞行试验场地,竞逐“空中之城”步履铿锵。 细数珠海“家底”——毗邻港澳,海域辽阔、海岛众多,“双航展”之城带来口碑人气,无人机和通用航空产业链形成集聚优势,这些都为发展低空经济提供了“天时地利”。珠海抢先在低空经济领域布局新质生产力,彰显的正是对自身优势的精准把握。   发展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要搞一种模式”。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也就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就发展新质生产力而言,既要遵循新质生产力的普遍规律和共同特征,又要充分考虑各地、各产业的实际情况和特殊性,准确把握共性与个性。 谋篇布局,关键在因地制宜,不能“捡到筐里都是菜”。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各地区各部门统一的目标。但新赛道很多,选择哪一个赛道,要看各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环境条件等,不能“一哄而上”都搞一种产业,要有“入山问樵、入水问渔”的智慧,也要有“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精准。   贵州地质结构稳定、生态环境良好、土地电力成本低,发展大数据产业的条件得天独厚。青海立足光照资源和畜牧业优势,推进“牧光互补”,发展“板”下经济,既产绿电也产“光伏羊”。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立足本地的“气候”“土壤”,方能找准培育新动能的方向和突破口。   牢牢把握自身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产业具体分析,具体区域具体布局,才能找准通往高质量发展的跃升赛道。   同台竞技,既要打好“特色牌”,走好“差异路”,又要合理分工、握指成拳。   江苏南通、泰州、扬州,三市地域相邻、产业相融,携手在沿江发展基础上“向海图强”,从“造壳”迈向“造心”、从“制造”迈向“智造”,同时通过差异化竞争,形成了南通的海工装备和豪华邮轮,泰州的大型油船和集装箱船,扬州的大型散货船和滚装船等特色基地。产业成群、发展成势、特色鲜明,如今,通泰扬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集群抵达“新航段”,破浪驶向“世界级”。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千篇一律,陷入“高水平重复”。扬长避短、同中求异、互补发展,培育新动能、构筑新优势才能形成合力。   共性与个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要及时将各地成功的个性化探索,上升为规律性认识,形成指导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有益经验。   令人惊叹的“特斯拉速度”,离不开上海在推进高水平开放上的革命性流程再造:并联审批,边建设边审批;在流程上做“减法”,实行“容缺后补”等机制;在服务上做“加法”,升级审批服务一体化体系……“特斯拉审批模式”倒逼规则改变,优化审批路径,被复制推广到临港新片区及整个上海,为上海加快构筑更高质量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有力支撑。   从“特例”到“常态”,个性到共性的转化,体现着我们对新质生产力认知的不断深化,助力推动形成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   在共性中寻找个性,推动新质生产力精准布局;从个性中总结共性,助力新型生产关系加快形成……在把握共性与个性中做好“加减法”,就能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蓬勃涌动。来源 | 人民日报评论

(1)

国伟2024-07-05

——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岿然

(0)

林涛2024-07-04

在我国这样一个超大经济体,其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及特点存在显著区域差异的条件下,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尊重生产力空间布局规律。一方面,在体制上我国自古以来就是集中统一但又郡县分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建立的经济体制与苏联计划经济体制重要的不同也在于“条块”分设,注意调动中央和地方两方面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苏联集中计划经济垂直管理的僵化性。虽然其中存在条块之争的矛盾,但总体来说更具活力。改革开放以来这一特点更为突出,新质生产力要落地,既要有国家战略性顶层规划,又要有地方具体贯彻实施,需要在利益机制和政策决策执行机制上保障两方面积极性,这是我国国情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在产业布局上,既要有全国一盘棋的统一系统性,又要尊重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发展水平及历史文化的不同,新质生产力的空间布局需要体现主体功能区的差异,从而在资源配置上提升空间效率。这种空间效率是资源配置结构性效率的重要方面,也是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构成,尤其是要防止区域之间产业布局的结构性趋同。结构性趋同不仅会脱离区域实际,降低资源结构配置性效率,而且会加剧宏观经济总量失衡。此外,需要关注增长极的培育及其对国民经济全局性、区域性拉动的极化效应,新的增长极培育需要同创新中心和高地建设统一起来,增长极的培育对于非均衡的发展中经济体实现超越尤为重要。人大原校长刘伟教授

(0)

许良亭2024-05-28

协调是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要义。 协调是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要义,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关键优势。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一种社会制度,其力量和生命力取决于其在发展经济、完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以及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等方面的能力。面对我国存在的发展不平衡问题,新质生产力要求促进各区域、各领域协调发展,强化区域间、城乡间、产业间的协同合作,在空间上协调好局部和全局的关系,在时间上协调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在行动上协调好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在发展中促进相互平衡,不断增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整体性。 新质生产力的协调性体现在劳动者、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这三个基本要素上。在培养新型劳动者队伍的同时,我们要注意人才结构的动态平衡,相关的农业人才、工业人才、服务业人才等都应当被纳入培养体系当中。注意劳动资料的发展平衡性,将我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产业成果充分运用于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中,积极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同步提高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生产效率,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进一步拓展劳动对象,丰富劳动对象的多样性,积极探索更多的可再生能源“富矿”。(作者吴文,系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

听浪声2024-04-26

讲的太好 [强][强][强][强][强][强] [强][强][强] [强][强][强][强][强][强]

(0)

李璐2024-04-25

国际层面来看,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劳动生产率仍有差距,亟待寻求新增长动能。从劳动生产率来看,当前我国相比欧美等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每小时工作的产值约为10美元/小时,明显低于欧美国家60-70美元/小时的水平。向前看,随着劳动力成本抬升,我国与东南亚国家相比在全球分工中的比较优势不断减弱,亟需用“创新”催生“质优”的“先进生产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提振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国家的经济竞争力。 从研发投入看,疫后欧美等发达国家借助制造业回流政策,推动创新投入不断提速。相比之下,我国创新动能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从总量看,2022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突破3.0万亿元,较上年增长10.1%,延续较快增长势头。按不变价计算,2022年R&D经费较上年增长7.7%,也高于“十四五”发展规划“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的目标。但从国际比较看,我国研发支出占GDP比重仍落后于美国、韩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尤其是基础研究投入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1)

vftgbuiyuy2024-04-25

农村人口将继续向非农业产业转移......

(0)
1 2 20条信息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