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的优势在于能够高效地分配资源,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通过市场竞争,优秀的企业和产品能够脱颖而出,推动经济不断向前发展。此外,市场经济还能够激发人们的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社会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财富。
而七国集团由当今世界经济中实力最雄厚、最具话语权的七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构成。其前身“六国集团”成立于第一次石油危机后,又于1976年吸收加拿大。作为一种搭载多边协商机制的关系网络,七国集团自建立伊始就占据了世界经济和全球治理议程的重要一席。在G7等发达国家中,市场经济体系通常较为成熟和完善。这些国家拥有较为健全的法律制度,保护私有产权和公平竞争,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经营环境。同时,这些国家的市场经济也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市场机制和产业结构。通过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系,这些国家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的繁荣稳定......
我们知道,七国集团是为了应对“石油危机”而诞生,但是随着各国合作的深入,七国集团的野心也在膨胀,他们不再满足于主导经济,而是要管理全球的秩序。因此,G7等发达国家对内搞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对外则采取殖民主义、功利主义和霸权主义,例如2023年,七国集团齐聚日本广岛开会,共同发表了干涉中国内政的联合宣言,对台海局势表达了所谓的“忧虑”......总而言之,G7等发达国家上述对内和对外两种截然不同的策略,最终导致近200年以来国内外之间的贫富悬殊,以及地区差距、国家差距、南北差距等等,全然没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无畏精神……对此,您是否要发出声音唤醒大家呢?“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有一份光,发一份热。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尽自己的一份力、发出自己的一点声音。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对社会舆论与社会偏见的警惕。 在对社会舆论的评价上,斯密同样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在《道德情操论》初版中,他不仅把社会舆论与作为良心支柱的公正旁观者的意见看作同一回事,而且还认为,感情和行为合宜性正是从倾听其他人的声音以达到自我控制而形成的。斯密的“他人之镜”“他人之眼”等无一不是与某种社会性的语言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借用德怀尔(Dwyer,1987:170)的说法,在初版中,社会舆论是测定特定行为的德性程度的唯一基准,在那里可以看到斯密对社会舆论的道德功能给予了全面的信任。 但是,当斯密自己的思想发展到《道德情操论》第二版,即他回应埃利奥特的质疑而着力论证良心优越于社会舆论这个主题时,他对社会舆论的评价与初版已有些微不同(罗卫东,2006:161)。他不仅主张在情感和行为合宜性的判断中,与社会舆论相比,良心具有优先性和优越性,而且他开始谈论社会舆论的谬误和偏颇性。当然,因为第二版的中心主题并不是揭示社会舆论本身的片面性,而在于论证良心对于社会舆论的优越性,所以,他尚未对社会舆论的片面性有集中和明确的断言。 在《国富论》中,斯密开始强调与商人利益结合在一起的国民偏见的危险性,对商人阶级通过操纵社会舆论来支配立法机构的现实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尽管如此,他在《国富论》中对市场协调整合社会舆论、防止商人合谋和欺骗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还是抱有一定信心的,他寄希望于自由作用的市场能够有效消除重商主义的片面性和腐朽性。但是,在《道德情操论》第六版中,斯密强调了某种偏见和狂热对公正旁观者发挥良心功能的消极影响,他试图引入不同于“现实旁观者”(real or actual spectator)的“公正且知识丰富的旁观者”[impartial and wellinformed (intelligent) spectator]、“抽象且理想的旁观者”(abstract and ideal spectator)来避免世俗偏见对道德判断的不利影响。这样做本身表明了斯密已经从早年对社会舆论和“他人之眼”的道德观念的信任转变为对它们的怀疑。 在《道德情操论》第六版的多处,斯密都谈到了宗教和派性、自利心、不良习俗带来的偏见都会损害社会舆论的公正性,影响它发挥合格的公正旁观者的功能。越到后来,斯密越是感到需要寻求一种不变的、可以免除社会舆论偏见之害的固定道德标准。这表明在产业革命后,商人阶级和工厂主利用社会舆论对英国政治的干扰已经使斯密对社会舆论本身的公正性和纯粹性产生了深刻的忧虑,对借助社会舆论来实现个人自制的道德社会化机理的有效性产生了严重的怀疑。罗卫东,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浙大城市学院校长。
2008年那一场由美国引发的世界性金融危机,给中国人泼了一盘冷水,让中国人开始意识到,美式经济模式也不是完美的。新中国之后,三十年倒向苏联,又三十年倒向美欧,可是这两个老师自家的乱局,最终让中国人醒悟到探索另一条道路的紧迫和意义。 这一觉醒带来的变化,在经济上,大家都不难看懂。调整过度市场化的路线,推进国企改革,扶持自主创新,这些政策近年来已经可以看到瞩目的成就。作者:古山
《共绘网》提出了一个非常新奇的经济学研究标准,那就是对于经济学家来说,需要不断对经济问题进行穷追猛打式的探索,直到在非经济学领域找到答案,问题才算解决,从而“让位于其它学科”。
动人观念就如同揭人面具,是相当暴力的事,我是一个温和的人,不喜欢干这样的事。所以非常反感有人跟我抖机灵说:你永远叫不醒一个昏睡的人。此处我最大的疑惑在于:你怎么知道你是醒着的?以及我怎么知道我是醒着的?我之所以这么问,是因为我无法确定我是睡着还是醒着。莫少儒
二战之后的70年,世界形势的大变化只有两个,其一,八国联军依旧。其二,中国崛起。关于世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就不能只听一家的。如果欧美是有效的,为什么近乎百年,富者还富,穷者更穷。不能改变世界的理论,有充分的理由怀疑,它只是“打手”。儒家当了2000年的帝王专制的打手。教廷在欧洲做了1000年的打手。导致的结果都是社会全面的停滞不前。不走西方理论的中国,居然实现了两个阶段的发展,第一阶前30年,第二阶段后40年。实现了有目共睹的巨大成功。中国式成功被认为是脱离主流政治经济学的例外,一些人在抹黑,一些在困惑。绝少有站在中国立场,或者非西方立场,去构建世界的政治经济理论。最近一次大会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其后也必然跟着“中国式政治经济学”。灰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