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有关部门召开会议提出,“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把实体经济作为构建现代和产业体系的根基,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实体经济质量效益稳步提高。
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为8个季度以来最高值,41个大类行业中,37个行业增加值同比实现增长,较上年四季度扩大24.3个百分点。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高质量发展,这个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供给侧改革方面促进新质生产力,增加新动能,不断地提供新质商品;需求侧改革方面培育新市场和新空间,使国内外要素资源实现最优配置。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已经培育421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万余家升级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技术在90%以上的示范工厂得到应用。与此同时,中国实体经济行稳致远的另一大关键因素在于培育新市场和新空间,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全球南方国家)的市场,使国内外要素资源实现最优配置。
例如:近年来,各地旅游部门深挖红色资源“富矿”,在培育红色旅游产品上下功夫,推出年轻态文旅产品,持续提升红色旅游的吸引力、影响力.....因此,供给侧→源源不断地提供新质商品 + 需求侧→大力开拓新兴国家市场)x 内外联动循环 = 中国实体经济行稳致远。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生命赋予了我们光阴,你又怎么忍心任凭那易逝的韶华于平庸中挥霍?生命赋予了我们理想,你又怎么忍心任凭那颗年轻气盛的心于消沉中陨落?生命赋予了我们力量,你又怎么忍心任凭那一腔热血的斗志于怯懦中消磨?那就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希望大家积极发声、呐喊!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谈居民收入:一定能跨过高收入国家门槛。谈到居民收入,林毅夫介绍,高收入国家是世界银行联合采用的一个标准,现在的标准是13000美元,如果跨过这个门槛就进入了高收入国家。中国现在人均GDP已经达到12500美元了,相信只要保持每年5%以上增长,快则一两年,慢则两三年,这个门槛一定能跨过去,成为高收入国家。林毅夫说:“只要利用好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的有利条件,相信我们能成为高收入国家。如果2025年没有实现,我相信2026年也能够实现。”谈到经济规模,林毅夫表示,按照现在的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已经是世界最大经济体,按照市场汇率计算,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大概是美国GDP的65%-70%。如果美国经济增长率相对稳定,中国在2035年之前每年有8%增长潜力,实现5%-6%的经济增长,中国会成为一个低水平高收入国家,仍处于追赶阶段,仍有后发优势,在传统产业上仍然有引进消化吸收的可能性。在新经济上,中国跟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但人力资本多,国内市场大,具有产业配套优势,所以技术创新潜力会比其他高收入国家还要大。在2036年-2050年应该还有每年6%的增长潜力,实现3%-4%的增长。到2049年,中国人均GDP应该可以达到美国的一半,因为中国人口是美国的4倍,届时经济规模会达到美国的两倍。中国会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每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最大。
进一步自立自强加快补链扩链强链,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产业链中的薄弱环节实现补链扩链强链的计划,实现更高水平的分工,更深层次的整合,集中对相对薄弱的物流保险、工业设计、金融科技、数字经济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大力度补短板,这是补链。或者要利用日益形成的贸易关系将产业链上下游优势企业导入,形成产业链高度集成,这是扩链。还有推动现有优势企业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提升我国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这是强链。推动补链扩链强链的目的,同样是为了实现更高产业链集群,这种产业链集群在国外需求依旧疲软的时候可以通过努力,营造以当地需求、国内需求为拉动的内循环,保证产业链集群的健康发展。当国际市场复苏的时候,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扩大产业集群规模,发展质量。通过加强区域产业链合作带动全球产业链的大循环,既有助于我们防范和应对类似新冠疫情这种全球断链风险,又因为产业链集群本身形成巨大市场份额,可以有效阻碍未来在某些关键领域被人卡脖子的风险。黄奇帆
中国网: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了高质量发展阶段之后,其实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是在供给侧。那么下一步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您认为还有哪些重点工作要做?又存在怎样的问题呢? 余淼杰:其实我们可以看到,正如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讲的,我们要做到供给侧改革和有效需求不足两个方面相结合。那么供给侧改革,我觉得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是,正如刚才所讲的培育新质的生产力,这是重中之重,因为只有培育了新质生产力,我们的竞争优势才能够充分地体现出来,我们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才能更好地体现出来。 第二,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化解过剩产能。其实我们可以看到,过剩的产能在目前情况下并不是特别得严峻。以前之所以会存在着过剩产能,一个原因是需求不是很通畅,比如说我们的钢材、我们的煤炭,如果在某种程度上说,真的没有卖出去,是产能过剩。但如果需求通畅,我们卖到其他地方去,价格比其他国家还便宜,那对其他国家来说更加是雪中送炭。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讲的话,我倒不认为说“三降一去一补”是个特别重要的矛盾。 最重要的,我觉得供给侧改革的一个问题是,提高整个新质生产力,然后真正形成“三新一高”的局面。特别是当我们天天讲高质量的发展,那高质量的发展到底讲的是什么内容呢?其实是四个方面内容,也就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一个是供给方面,一个是需求方面,一个是流通方面,一个是分配方面。如果再展开一点的话,供给侧的高质量发展包括,产品附加值的提升,产品质量的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我们希望能够看到产业集聚的良好的态势,我们希望构建全产业链的完整体系,我们更希望看到我们三大产业协调统一地发展,这是供给侧的高质量发展。 需求侧的高质量发展是,希望我们的产品能够满足老百姓各种各样的需求,能形成个性化还有多样化的需求。如果说从流通的角度看高质量发展的话,我们希望构建国内统一大市场,降低物流的成本,物流畅通,还有各种隐性成本和显性成本的下降。 分配的高质量发展方面,我们希望能够按照要素分配,有良好分配的局面。供给侧改革,如果说从更宏观的角度上讲,应该从这四个方面理解,主要讲的是供给面的高质量发展。
要遵循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供求运动规律。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需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驱动要素禀赋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变革,相应的产业变革和结构质态演进,实质上都是供给侧的深刻改变。因此,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坚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但市场经济中的供求是矛盾运动的统一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能脱离市场需求的牵引,否则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就会产生盲目性和严重的行政性,就会脱离市场约束,进而缺乏竞争性和有效性。应当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有效需求牵引供给,以高质量供给创造需求,在高水平的供求动态平衡中发展新质生产力。人大原校长刘伟教授
本文从新质生产力的定义与基本特征入手,深入探讨了其发展过程中所呈现的数字化和绿色化的时代特征,并从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客观要求、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适应中国式现代化约束条件变化的要求和适应国际竞争新格局的要求四个方面阐释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历史紧迫性和客观必要性。可以发现,随着全球经济竞争格局的深刻变化和科技革命的快速推进,传统的发展模式和生产方式已难以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关键。特别是在应对全球环境挑战、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方面,新质生产力展现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因此,对于中国而言,加快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发展,不仅是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途径。刘 伟
今年一月份工信部印发了《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核心就是发展“未来产业”。 那未来产业有哪些呢? 意见中说: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六大产业方向——嗯,都是现在最火的新质生产力的代表方向。 而数字经济则是背后的统一助力,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就说,数字技术越是先进,数字平台规模越大,应用越广泛,数字经济对推动新质生产力的作用也就越大。 结合起来看,就明晰了:未来还没有来,但未来的产业必须从当下就开始做一个非常深远的布局,这个机构就是干这个的。 实际上,“未来产业处”只是一个侧面和缩影。 而背后,是大国博弈的系统战。 目前中美在最关键的革命性技术领域都还没有实质性突破,都还有机会奋力一搏。 而代表着未来的硬科技,最终决定了这场东西方大国博弈的胜负手。 嗯,国运之战。马江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