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多年来,大量的农民工进城务工,为中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不仅在城市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还通过辛勤的劳动改善了自身和家庭的生活条件,为中国的发展和繁荣添砖加瓦!然而,随着农民工逐渐进入老龄化,一些农民工子女需要承担起照顾家庭责任的同时,能否为新质生产力作出新的应有的贡献呢?在这里,《共绘网》鼓励和支持当代青年发挥工匠精神,实现实体经济更高质量的发展。
所谓工匠精神是一种追求卓越、精益求精、注重细节和品质的精神。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入推进,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已经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培养青年人的工匠精神,鼓励他们在各个领域中不断探索、创新和实践,努力提升自己的技能和素质。同时,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努力工作、勤奋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就可以在各自的领域中取得成功和成就,而不是做网红或内卷(直播或躺平)。应该看到老一辈的人为外企外包工厂贡献了青春和汗水……希望未来的中国青年能发挥主人翁的大无畏精神,勇敢地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挑战自我、追求卓越,创造属于我们中国自己的科技品牌与专利技术等,而不是继续沦为打工族……对此,您怎么看呢?生命赋予了我们光阴,你又怎么忍心任凭那易逝的韶华于平庸中挥霍?生命赋予了我们理想,你又怎么忍心任凭那颗年轻气盛的心于消沉中陨落?生命赋予了我们力量,你又怎么忍心任凭那一腔热血的斗志于怯懦中消磨?那就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希望大家积极发声、呐喊!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每一代面临的青年危机表现出来是不一样的,但本质都一样——理想与现实不符带来的不安全感! 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对物质追求没有那么高,那会能吃饱穿暖就是富裕家庭,所以这一代人追求就是物质能丰富到衣食无优。 改革开放到这四十年国内的物质极大丰富,丰富到可以浪费的程度,对这一代人来说青年危机没有那么重,有也是拿到铁饭碗结果下岗了,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这个落差太大了。但本质上这算中年危机。 对七八十年代生人来说,下岗潮没有赶上,物质基本满足,吃饱穿暖不是问题了,问题是毕业包分配制已经取消了,现在是自由择业,什么样的业才能保证衣食无优,甚至财富自由呢?这是一个问题。 后来,失去了组织的保护,7080后发现自己也能活的很好,所以青年危机感也不算重,有也是中年危机了——上有老下有小,失业了可怎么办? 我真正听到青年危机这个词是近两年的事,我们那会讲究莫欺少年穷,对青年人来说未来是充满无限可能的,只有希望,哪来的危机,因此刚听到这个词我还在笑话现在年轻人不行——太不抗揍了! 但最近我对青年的危机感越来越有体会了,能理解了。 这一代青年危机来自理想的幻灭。我拼命学习,考上985,成为程序员又能怎么样?听说35岁就得失业,一毕业拿到二三十万年薪,到失业也存不到几百万,存到了又能怎么样?也买不起一线城市一套房,买得起房又能怎么样,孩子教育,医疗、老人赡养都要花钱,可自己老了怎么办还不知道呢。 再说了,有多少人能考上211/985呢,大多数人也就是普通一本二本甚至大专,找个正经工作都困难,只能去私企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今天能拿到工资,下个月就不一定了,这不是危机是什么? 那我不打工去创业,做生意行不行。其实不太行。 现在的生意太难做了,以前不是这样,我记得八十年代人人都在做生意,拿什么卖都能赚到钱,90年代机会其实更多,只要你肯付出,赚钱当老板并不是一件难事。 现在呢,败光全家人积蓄的最快方式就是做生意,开店干不过电商,做电商你又干不平台,最后才发现自己累死累活要么给房东打工,要么给资本打工,反正都是打工,还不如找个班上呢,最少不会折本。 转了一圈年轻人发现宇宙的尽头原来还是考编考公,上学那会卷成绩,毕了业还要卷工作,可即使考上公又能怎么样?没背景没资源,还是底层,而且是一眼望不到头的那种底层。 这四十年我们的经济是发展了,但社会保障体系并没有完善,我们还不敢花钱,要储蓄为将来做准备,房子、车子、娶老婆生孩子,都要靠自己,问题是我们根本存不下什么钱,换谁谁没有危机感?为什么现在出生人口下降的这么快,本质上还是危机感导致的,自己将来怎么样都不好说,何必给下一代添堵,毕竟,活在当下更有意义。对于现在的青年危机,您有何感想呢?有想过如何去化解吗?作者猫大叔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