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炎热的夏日,2024年巴黎奥运会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来自世界各国的运动员挥洒汗水,拼搏于竞技场上。以郑钦文、潘展乐为代表的中国运动员为中国网球、游泳书写了新的辉煌,他们的人生可以算得上是辉煌无憾的。
令人敬佩的是,这些年轻人从新星到奥运冠军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更拥有坚如磐石的意志品质。反观我们大多数普通人,过着平凡而又碌碌无为的一生。在30岁之前用脑( 思考 )多,学习占据了我们大部分的时间,从出生到幼儿园再到大学至少需要25年,在应试教育下,也许在高中那三年就已经耗费了我们所有的智慧。大学毕业为了找一份好工作,在父母的催促下,即便我们不感兴趣也会去拼考研、考博。但老实说也产生了许多“烂尾娃”:大学生寒窗苦读十几年,毕业就失业,一无所知,没有方向,把宝贵的精神时光都浪费在最无意义的考试上了,人生从此开始烂尾......
而在30岁之后开始动脑( 反思 )少,当我们有了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我们开始躺平主义,不爱早起上班,不受领导pua拒绝加班,我们更喜欢舒服地躺在沙发或者柔软的床上目不转睛地盯着手机,流连忘返于各大平台,刷视频、沉迷娱乐(玩游戏、玩掼蛋等)。有的甚至追星、追剧上头,整天只关注与自己毫无关系的明星的一举一动,乃至八卦和垃圾新闻……早已忘记什么是拼搏?什么是努力?一晃人生就这样过去了,其实啊,说白了,就是集体的愚昧与思考的迷失,中华民族的整体综合素质与格局还有待提高……对此,您认为呢?生命赋予了我们光阴,你又怎么忍心任凭那易逝的韶华于平庸中挥霍?生命赋予了我们理想,你又怎么忍心任凭那颗年轻气盛的心于消沉中陨落?生命赋予了我们力量,你又怎么忍心任凭那一腔热血的斗志于怯懦中消磨?那就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希望大家积极发声、呐喊!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学生早晨七点半前到校,晚上七点半后到家,看不见朝阳,瞄不见晚霞,从家里的小笼子,到学校的大笼子,没有思想,没有灵光,更多的是机械的记忆和刷题,未来科技的创新从哪里起步?
现在的老师也太可怜了, 做了一辈子教育,觉得越来越不会教育,整个社会卷得让人窒息。老师们戴着镣铐在跳舞,脚磨烂也停不下来。你说小学不要把成绩看得过重,学生需要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健康发展,可孩子考了年级第一,家长也不满意,说那所私立学校都超两个年级教学了[发怒],我要转过去[捂脸][捂脸][捂脸][捂脸]
这些年大学扩招,毛入学率增加很快,但矛盾却越来越尖锐。因为水涨船高,招聘或录取研究生的条件也高了,就看是否名校,是否985、211大学。同样是这些学校的毕业生,还要拼其他条件,成绩积点、竞赛、实习、社团、证照,甚至户籍、相貌、家庭条件、社会关系,多多益善。于是竞争越来越提前,从高中、初中、小学,已经提到了幼儿园。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不惜从买学区房开始。我大胆地预测,如果这样的竞争不终止,下一步必定会出现胎教竞争,再下一步就是基因的竞争。 高考改革得再好,办法再公正,不能增加毛入学率。如果有60%~80%的青年参加高考,就算高考能挑选出40%最合适的考生,总还有20%~40%的人要淘汰。如果青年已经合理分流了,剩下40%多一点的人准备上大学,而他们又很明确自己是要上应用型大学还是要继续研究等等,不仅高考不会有什么压力,就是名校也会遭遇竞争。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就可以实行各种考试的方法,可以自主招生,也可以全国统一招生,连入学后的很多矛盾也能迎刃而解。葛剑雄
知乎某博主有个观点: 社交的交,不是指交情,而是指交换。 不要老是一味想着向上社交就能升官发财, 没有交换的条件,挤进别人的圈子,同样也只是个路人。 还是潜心修炼,做自己的贵人! 接受自己的普通平凡, 拼尽全力去与众不同。 不要把大把的时间消耗在无谓的社交上, 虚度了光阴,很难找到真正的快乐和自由。 在绚丽多彩的生活大道上,你那步履矫健,气质不凡的身影,激发出一种独特的魅力。 还是赶快行动吧!韩玉师
比抑郁症更严重的“四无”心理,毁掉太多优秀孩子。 2021年,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联合多个科研机构,在全国若干省份调研30万中小学生后,发现了惊人的“四无”现象:无动力、无空间、无方向、无兴趣。 仔细想来,确实如此。 对当今孩子来说,丰厚的物质供养跟不上精神需求,导致他们出现了比以往更严峻的心理问题。 他们沉迷虚拟世界,想从虚拟世界中寻求慰藉,久而久之,孩子自然对真实世界无感。 无论是校内校外,孩子们的玩耍空间一点点被挤压,被缩小,本该在放肆撒欢的年纪却过上了三点一线的流水线生活,情绪崩溃的时候不被长辈理解。 这就是为什么有一部分孩子考上大学,完成读书进名校这个目标后,得了“空心病”,找不到生活的意义,每天都过得很痛苦,又只能沉迷游戏世界,麻痹自己。 种种积累,造成孩子出现厌学情绪,严重者只能抑郁休学在家。 樊登老师曾在演讲中提到一件事,令人心痛。 一位考上北大的学子割腕,留下遗书给父母,他说: “我已经替你们考上了北大,请你们不要再来烦我,不要把我的遗体送回去,我讨厌那个地方。” 男孩口中的“那个地方”是家。 提到家,大多数人都会想到家是温暖的港湾,但对于这些孩子而言,家,却是冰冷的地狱。 知乎上有一个提问:中国父母在教育上普遍存在哪些问题? 高赞回答是: 太多家长认为将孩子养大就够了,从来不注重心理教育,毁了孩子一生,遭到质问后,美曰其名还不是为了你好。 答主本人在国企工作一段时间后,因为一些原因辞职,那段时间,家里人对她狂轰滥炸,说她不懂事、没用、心比天高命比纸薄、以后没有好果子吃。 更为夸张的是,答主妈妈打电话直接骂了她几个小时,说她不配得到幸福,谈恋爱让她小心点别被人甩了,说她已经老了没人要了。 看完答主的描述,真是让人窒息,讽刺和可怕的是这段文字令众多网友感同身受。 香港有一项研究表明: 青少年自杀意念与很少表达爱意的专制型教养方式、母亲高控制欲和不良家庭氛围有关。 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无关贫富差距,无关父母文化高低,不管你是世界名校毕业还是初中学历,他们的孩子都有同一种心路历程: 从初始的顺从,到中途的反抗,最后要么妥协要么毁灭。 孩子考上了,却疯了傻了抑郁了自杀了,堪称教育界的黑色幽默。作者木槿妈妈
[抱拳][抱拳] 🌺🌺🌺🌺🌺🌺💐💐💐💐🌹🌹🌹🌹🌹🌹🍒🍒🍒🍒🍎🍎🍎🍎🍷🍷👋👋👋🤜🤜🤜[抱拳][抱拳]了解自己? 感恩宇宙,南无阿弥陀佛[强][强][强][爱心][爱心][爱心] [合十][合十][合十] [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