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当下,我国经济正处于“爬坡过坎期”,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明显不足,内生结构稳定性不强,势必存在一个很大的系统性瓶颈。再加上社会处于全面改革的节点,人口步入老龄化,失去人口红利是否会使内生动力退潮,令不少人担忧。
马克思说过,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提高劳动力素质、激发每个人的积极性,是增强内生动力的题中之义。虽然老龄化的步伐无法阻止,但是中国的人口红利仍然存在。中国政府在“保持定力”的同时“主动作为”,先后推出了金融服务“三农”、资本市场“新国九条”、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等十项重大政策,鼓励全民创新创业,将“人口红利”转变为“人才红利”;还可以发挥人口大国的优势,拉动消费增长、推动消费升级;不断提高市场融资效率、调整中央宏观调控更加稳健的同时,不断调整产业经济增长结构使之更加灵活到位,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内生动力,使中国经济呈现出勃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从而为我国经济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打造不熄引擎。中国的内生动力是否已退潮?您有什么高见。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有人说,6月份的社融和M1、M2已经明显改善,经济已经拐头向上。 确实,私营部门有投资的意愿了。 但也仅仅是预期之内的事儿。 砸那么多钱如果还不能激起一片浪花,中国的内生性经济问题就需要更加大刀阔斧的改革了。 关键问题是,财政(基建)投资带来的增速能否抵消地产、消费和出口下滑带来的影响? 预期略显悲观。 房地产方面,6月房价同比涨幅继续走低。三年疫情,居民对就业和收入预期很不乐观,也严重抑制了居民加杠杆购房的意愿和能力。 此外,今年地产的稳预期政策与早些年下行时相比,力度也没有那么大。感觉优惠力度不小仅仅是因为房贷下调利率快持平于政策贷款利率而产生的错觉。 消费方面就不提了,没劲儿。 出口方面,欧美加息抗通胀的举措已经让欧美经济开始下滑,并出现衰退的迹象,外部需求一定会逐渐减少。 加之欧美通胀仍然没有止步,继续大幅加息甚至加快缩表的预期会更加强烈。这会进一步拖累中国经济。 总之,前半年财政集中支出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经济下行的步伐。但是,10%的基建投资增长恐怕还是很难抹平地产、消费和后续出口下滑带来的影响。 财政还需要在三季度继续发力,甚至重拳出击。 3000亿政策性金融债和6月份调增8000亿元信贷额度支持基建就是三季度替代发行特别国债,加码投资的前兆。 但是力度上可能还不够,上调财政赤字率的可能性依旧很大。 6月底,央行二季度会议通稿删除“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的表述或许就是最大的暗示。作者:和卿
人们对未来的预期不好,因此信心不足,导致经济增长没有内在动力。为什么出现预期转弱?我们做了一个大数据分析,发现去年年初,国家提出“三次分配共同富裕”概念,预期转弱,就是指信心不足。 我们研究发现主要是企业家的预期转弱,对未来预期不是太好。我们看了一下,可能与目前的一些结构政策调整有关,比如两个提法对他们影响比较大,一是三次分配与共同富裕,我的感觉是刚提出来以后,好多企业问我是不是要打富济贫,是不是要搞平均主义,有的人问我要不要赶快移民。我很吃惊,因为三次分配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理论,没有打富济贫的意思,也没有搞平均主义的意思。 在座的都知道,三次分配的第一次分配叫初次分配,初次分配强调效率原则,谁的效率高谁就收入高。效率原则贯彻整个市场化过程,企业竞争力强利润就高,个人贡献大收入就高,效率原则实际上不是简单的分配原则,也是创造蛋糕的原则,所以第一次分配强调效率原则,整个市场化的竞争过程表现为所谓的第一次分配。 第二次分配是所谓的再分配,再分配强调公平原则,就是把太高的收入往下压,太低收入往上提,靠两个制度,一是税收,二是社会保障制度。税收制度把太高的压一下,社会保障制度把太低的提一下,实现整个社会的平衡,实际上整个社会的公平就叫再次分配强调公平原则,主要调节太大的收入差距。 第三次分配是对再分配调整之后还非常有钱的人,像有人上市之后,股权变现几十个亿成百亿上千亿,这种人就要进入所谓第三次分配,道德原则,没有强制性,而且背后是以所谓的捐赠为实现形式。这个捐赠的钱不是用来扶贫,是进入国家科技创新基金。通过科技创新,来带动整个民族的福祉,所以第三次分配的核心是道德原则,没有强制性,以捐赠为方式,而且这个钱不是用于解决收入差距,是用于科技创新。 三次分配是三种原则的统一,效率原则、公平原则、道德原则。这三条原则没有打富济贫的意思,也没有搞平均主义的意思,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有人理解上可能有问题,这种三次分配不是打富济贫,更不是搞平均主义。 实际上既是强调高效率的创造蛋糕,也强调更好的分配蛋糕,这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理论。而导致的结果是所有社会阶层收入都会适度增加,叫共同富裕。作者:魏杰,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
共2条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