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贴在桌子上的名言吗?是不是那句“我思故我在”,亦或是“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自人类诞生之日起,哲学也应运而生。
哲学是什么?它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视角不断拷问事物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其对事物的肯定理解中总是包含否定理解,包含对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哲学不分种族、不分国籍,当西方哲学思想如火如荼地走进大众,在古老的东方,庄子、老子早就开始在哲学之路上耕耘,留给后人无限的遐想。
哲学给予人类的力量是无穷的,但毫无疑问,哲学对大多数人而言是虚无缥缈的,是假大空的......面对千疮百孔的世界,人类更要将实干摆在第一位,多做一分,世界便多一处和谐与美丽,所以,别再遨游在虚幻的哲学世界里,脱离客观世界的学术和理论都是假、大、空。而《共绘网》倾力擘画发展蓝图,更给出主攻方向和清晰实现路径,只有真抓实干将它的各项议题(宏伟蓝图)落地实施,才能最大程度地造福人类!即其已编撰完成未来的世界剧本,就靠(等)全人类去如何演绎了!对此,您觉得呢?“我转发、传播了许多充满人性、良知、散发着正义光芒的文字,我拒绝了与邪恶同污合流”,快传播《共绘网》与智者同行吧!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虚无主义问题的深化,在我们今天当代中国的社会是表现得非常充分的。有时候我们看老照片、老镜头,会发现那时候中国人的脸普遍都长得挺好看的,即便是五官并不出色的人,看上去似乎也挺好看。但是今天,如果不P图,很多长得好看的人拍出来也似乎不怎么好看。为什么?在我看来,因为缺少某种凝聚的精神,所以五官似乎有些模糊,这实际上是当代中国人精神面相的一个体现。这个时代快速发展,人们面临更多的诱惑和挑战,不确定性增强,内心的成长有时候跟不上物质的增长。 因此,我们就要去看每一个时代,哲学家在努力干什么,最直接地在解决什么问题。每一次大的哲学突破一定是源于时代的价值危机的深化,价值危机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哲学就必须取得一种突破,当这种突破足以解决时代的价值问题的时候,这个时代的哲学任务就得以完成。从这个角度说,中国哲学史的发展也可以用时代价值危机的深化过程来加以概括和总结。杨立华,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哲学,唯物主义哲学首先强调存在决定意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都极其重视调查研究。因为他们在实践中深刻感受到,无产阶级翻身解放和无产阶级革命需要哲学。今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同样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今天的现实生活更加需要青年人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解读当今社会生活中的一切矛盾现象和社会问题。大学生只有深入实践、深入工农群众中,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才能真正体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价值。这也是培育和提高大学生对哲学发生兴趣的根本途径。(作者郝贵生系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教授)
去年5月,朋友发来一个微信。文章的题目是《为什么我越来越讨厌哲学》,作者署名是“南山老人”。文章首先提到一个大学生给他提的问题“我为什么越来越讨厌哲学?”这个大学生说,他是哲学专业学生,最初非常热爱这个专业,但两年后越来越讨厌这个专业。他列举了哲学专业目前的一些问题。他觉得继续把大量时间花在学哲学上,既费尽脑筋,又在现实中找不到任何成就感。总之,目前的哲学学习研究使他很苦恼。所以他做出了新的选择,“上学期一整个学期都很少再看哲学类书籍了”。 作者“南山老人”自称也是哲学专业出身。他对这个大学生的问题深有同感,且对哲学界存在的种种问题感触更深。他说:“我是名门正派出身,学院体系中哲学大佬,其中有不少曾与我把酒言欢,也曾有些超级大佬拉拢我做事。我在这个圈子里玩了近二十年,对这个圈子的每一个毛孔都熟悉得宛如对自己身体一样。里面有哪些门道,哪些潜规则,哪些内幕,哪些见不得人的事情,我都知道。只要我愿意抖料,便可以震动整个学院体系,甚至让学院体系塌掉半边天。”然后他举了更多的实例,说明哲学界学习和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相当之多。一是哲学界严重脱离社会现实,不能回答当今中国发展的种种社会问题。且嘲笑那些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的哲学同行。二是研究的方法就是从空洞的概念到空洞的概念。“凭着这种绝妙高超,构造了大量毫无意义的概念。他们将这些概念称为专业门槛。只有会熟练运用这些专业门槛的人,才有资格被称为专家,才有资格在学院体系的小江湖中纵横捭阖”。三是追名逐利。“学院体系里的人,整天想的都是名与利。他们只想给自己搞点好处,而对中国社会现实缺乏认真的思考。”四是学习方法就是“灌输方法多种多样:康德句读、黑格尔句读、谢林句读、维特根斯坦句读……除了照搬照抄西方哲学家的话,做一通看似合理,其实道理不通的解释以外,啥都不懂。”他们把大学生们“搞得头昏脑涨,以为自己竟然遇到了高人,乃至于对他们佩服得五体投地。”五是哲学大佬人品素质差,没有真才实学。他把哲学大佬们比喻为中医院里的假把式的医生。“在这个体系中,越是大佬,就越没有水平;越是顶级大佬,就越是一股伪装成高雅的俗不可耐。”笔者当时读了“南山老人”的文章后,就想写一篇评论文章。因种种原因,一直拖至今日。 笔者本人也是从事大学哲学教学与研究的的专业教师,自然对大学的哲学界状况也较为熟悉。对“南山老人”的文章自然很感兴趣,也完全同意这位大学生和“南山老人”对哲学研究现状的概括,而且从亲身经历的事情,还可以举出无数的事例证明文中的基本观点。由这些事例,作者的直接含义就是哲学界的目前现状本身是造成部分大学生“越来越讨厌哲学”的主要原因,笔者也基本赞同这一观点。(作者郝贵生系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教授)
我认为 哲学是“无用之学”,和数学类似,是底层思维模式,用来解释世界本源性问题,无用之用乃为大用。 有用了就不是哲学, 有用的思辨,用祖先的话叫“德”学,跟八卦类似。
1
共4条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