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首页 > 话题 > 文化

AGI、智能体和人形机器人等可以成为人类的助手,但代替不了人的思想与灵魂,除非你太依赖它?

发布日期:2025-03-09    浏览次数:373

  

        通用人工智能( AGI )、智能体以及人形机器人确实会深度融入我们的工作与生活,在诸多方面成为得力助手。它们凭借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和算法,能高效完成重复性、规律性的任务。例如:未来的通用人形机器人,它能背着人出行远走高飞,借助智能规划路线,展现出强大的功能性......

        但无论科技如何进步,它们永远无法替代人类的思想与灵魂。人类的思想是在漫长的生命历程中,通过丰富的情感体验、独特的生活感悟以及复杂的社会互动逐渐形成的。每一个念头、每一种观点都饱含着个体的独特烙印。而灵魂,赋予了人类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对艺术、哲学的深度思考。通用人工智能和智能体,虽能模拟部分思维过程,但缺乏真正的情感驱动力和主观能动性。它们按照预设的程序和算法运行,不具备对世界发自内心的热爱,无法理解悲伤、喜悦、憧憬等复杂情感的深层含义。人形机器人即便外观与人类相似,行动看似智能,却无法拥有人类的自我意识和创造力。除非人类自身过度依赖这些科技产物,放弃主动思考与探索,才会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人与机器的界限......

  

         但只要我们坚守自身的思想独立性,积极运用大脑去感悟世界、创造价值,那么人类的思想与灵魂将始终闪耀着独特光芒,在与科技协同发展的进程中,保持不可替代的核心地位,引领着人类不断迈向新的高度。对此,您觉得呢?自古以来,我国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中国人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快来《共绘网》的评论区参与讨论吧!

相关热词搜索:AGI 智能体 人形机器人 人类 思想 灵魂 依赖
赞同(21)  |  中立(0)  |  反对(0)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书杰2025-03-31

讲得很好[强]。文科是人科,理工是物科,只要是以人为本的世界没有改变,文科就很重要!如果碳基人推动的物科发展失控,硅基人掌控了世界或以硅基人为中心,碳基人沦为蚂蚁,学啥子科都没有意义了[捂脸]。所以,文科人才是尽力阻挡理科失控技术迷失的那个价值判断的人![呲牙]

(0)

罗陀2025-03-26

希望服务于人类,而不是取待人类。 这还是由人决定的,我们给 Ai 输入的语料是 慈悲 、爱 、善良等,Ai 也会流淌出爱、 慈悲

(0)

岳锋2025-03-25

真正而终极的问题是人生的意义。 而所有这些问题的最终指向,都是价值与意义。 有人曾经讲到过这样的一种感受:原来对那些象棋大师们充满崇敬,他们是多么的可望而不可即!但当机器人可以轻而易举地击败这些棋手,甚至是碾压式击败,是降维式打击的时候,他再也无法保持对这些大师的崇敬,甚至对象棋都失去了兴趣。 在早前的一文中,我也曾经提出过一个类似的问题:不知大家想过没有,如果一个物种的生活由一种远远超过这个物种的智慧笼罩着、支配着,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结果?我自己也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0)

雲龍2025-03-24

个人觉得,AI不可能完全取代的,毕竟未经审核的东西,谁都不可能直接用,试想一下,如果一份政府工作报告都可以AI,不用改了,那会多么可怕,那以后的决策呢?执行呢?思维决定一切,而AI也是人开发的…

(0)

陶家池2025-03-24

究竟是文科无用了,还是文科的教育方向与学习模式出了问题?人类能否完全抛弃人文、艺术与社会科学,只用理工科就可持续繁荣?AI是否可以完全替代文科学习? 在引发上述问题的时候,我想到了钱学森之问,想到了当下世界的困局——人类进入到后现代遭遇的三重困境,困境一是精神危机,信仰危机与文化危机,困境二是,面对后现代的精神危机,知识与思想缺失。还停留在前现代与现代之中,旧思想无法解决新问题。困境三是,对世界起着重大影响力的美西方与俄罗斯用前现代的思维观念领导着已迈入后现代社会的青年人前进,于是社会撕裂与冲突不断。而科技的发展,进一步加剧了人类的危机,人工智能是危险还是机遇?人类将走向何处去?赫拉利的《智人之上》与人工智能之父发出了惊呼与警告。这些是理工科可以解决的吗?社会越来越复杂,建立在工业时代的文科、理工科分科专业化培养模式,造就的专才与螺丝钉能否培养出适应复杂时代、大变局时代、后现代时代的社会变革?文理科分科模式下,大师为何难以再现?这不得不让人思考,不是文科出了问题,而是我们的文理科分工专业化出了问题,复杂的社会需要多元的复杂的交叉的知识而非孤立的学科,需要通才和变化。原有的教育专业分工出了问题。其次,过去的文科教育与学习重在培养死记硬背死知识,而非培养思想家,重知识,轻视忽略思考能力、批判性精神的培育。

(0)

赵艳秋2025-03-18

学习的重点不再是掌握多少知识,而是如何通过知识的学习提升直觉力、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未来的学习需要更多地关注跨领域的连接性、问题解决能力和对复杂系统的理解。人类不再需要记忆大量知识,而是需要通过学习建立对事物的深层理解,以及将知识运用到新的情境中的能力。

(1)

ngyibuth2025-03-17

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传统奋斗的五大关键词为背景、学历、资源、人脉、资历; 今后奋斗的五大关键词为知识、创新、独立、个性、理想。 国人正在由“外求”变为“内求”。外求即求关系、求渠道、求机会;内求即要激发起自己的兴趣、热情和希望。 当你做好你自己,外界的东西就会被你吸引过来,这就是所谓的“求人不如求己”。 未来个人的财富路线是这样的: 行为—能力—信用—人格—财富。 在大数据和互联网的帮助下,你的行为积累出了你的信用值,然后以信用值为支点,能力为杠杆,人格为动力,联合撬动的力量范围就是你的财富值,也是你所掌控的世界的大小。 这也能够说明了,我们能做到什么,输出什么,对方选择我们,皆是以新的标准去看待。

(0)

王林峰2025-03-17

笔者的一点思考:1. 世界越来越复杂,物质世界丰富多彩,人类世界越来越多元(比如:多元自由文化泛滥下,美国的性别竟然高达几十种,早已超出过去的男女两类),这就需要面对新问题、新情况,做出新思考,走出轴心文明,构建后现代的精神文明思想体系。再沿用农耕时代,前现代时期的人文思想,去解释和规范后现代社会的行为,难免出现冲突。 2.建立在前现代与现代,乃至工业时代的专业化教育体系,已经无法适应当今与未来复杂的社会,这就需要我们重新思考钱学森之问,思考芒格提出的普世智慧问题。考虑圣菲亚研究所的复杂科学有体系,面向未来教育和学习。多元的知识,多元的思维。 3.学会与AI和机器共存,人机交互成为新课题。 4. 人文、艺术与社会不能像理工科那样直接创造物质。但却有着三方面重大作用,其一,为人类精神提供慰藉与锚定,为人类社会提供灯塔与指引。其二,为理工科等科学发展提供思想的源泉,理工科的源头来自于人文思想的创新与解放。其三,理工科解决物质世界,人文解决精神世界,理工科是油门,人文学科是刹车和方向盘。 5. 人文,艺术,社会学科与理工科不应再进行划分,本就一体,互相促进,互相融合。 6. 改变的不是人文学科,而是我们对待人文学科的思维观念,教育模式和学习方式。世界是靠悲观者思考、反思与纠错的,世界又是靠乐观者行动者前行的! ——作者语。郭勤贵律师

(0)

大道吾行2025-03-13

我们整个人类都以为,有了智能的deepseek,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借助它和真理与美好对接了,懂得了一切,不会犯错误了,不需要任何人的引领了。 我想说,它只是机器,就思维能力而言只是录音机,智能机什么都不懂得,而喂养他的人,也不是神仙,在人生理念方面,可能是个门外汉,即使智能机,读了所有的书籍,也不会找到真理,因为人生是每一天的生活,不是抽象的道理,人生不是只和有限事物打交道的科学,你必须懂得拥抱一切。 一句话,你是你生活的创造者,你必须善待一切相遇。

(0)

皮皮虾2025-03-13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技术的迭代创新从来都是服务于人本身。DeepSeek等人工智能应用拥有模仿人类大脑工作方式的“超强大脑”,正如一位聪明而高效的“全能型助手”,可以在学习、工作甚至生活中帮人们出谋划策。但需要认识到,人类教育的初衷从来不是数据模型的机械叠加,教育的本质是通过驾驭知识成为完善的“人”,“人是目的,而非手段”。 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传统学科教育如何通过调整与修正,与AI共舞?

(1)
1 2 12条信息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