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20世纪真正称得上金融创新的东西是ATM(自助取款机)的发明应用,那么“初现小荷尖尖角”的互联网金融将成为本世纪金融创新的代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建立统一的金融互联网支付平台,是大势所趋。
互联网金融相对于传统金融业务具有透明度更强、参与度更高、协作性更好、中间成本更低、操作上更便捷等优势,其发展必然带来新的格局。从国家地区来看,这个格局一定是大规模的,同时无论是传统市场、移动市场还是第三方多渠道,都需要统一的平台,有了这个平台可以和任何客户任何方式进行支付清算,达到与现在融资一样的资源配置效率,并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大幅减少交易成本,简化操作,提供一站式服务。对于此,您有什么看法?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数字金融的普惠性既有历史意义,又具世界价值。2005年联合国提出“小额信贷年”,号召各国大力发展普惠金融,为小微企业和低收入人群提供可持续的金融服务。但这是一件十分艰难的工作,中国政府也响应联合国的号召,采取了许多政策措施,包括建立大量的小额信贷公司,至今还有8000多家,但总体看来发展普惠金融的进展不大。 为什么发展普惠金融这么难?简单概括,有两大制约因素。一是获客难和风控难。所谓获客难,是指即使银行很愿意给小微企业提供服务,但找到这些客户难度很大,成本很高,因为这类客户往往数量庞大、分布分散;所谓风控难,是指这些客户缺乏历史数据、抵押资产和政府担保,银行有点束手无策,不知道怎么做。二是利率管制,银行贷款利率压得很低。按道理说,既然央行已经不再限制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利率市场化理论上已经完成,但实际并非如此,央行很快重申利率市场化尚未完成,主要因为还存在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金融机构的风险定价能力还有待提高,二是货币政策传导还不够顺畅。所以到目前为止,监管部门还在影响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银行不能完全自主决定贷款利率,也就弱化了为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意愿与能力。(作者:黄益平)
1
共1条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