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人才跨国流动呈现出加速化、专业化、知识化发展态势,世界范围内“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人才已成为决定一国参与国际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很多国家为招收和挽留人才纷纷亮出高招,但中国仍难留住海外人才。
有调查显示很多外国人看中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来到这里工作,
而后因签证申请又慢又繁琐、语言和生活问题,特别是生态环境不佳而选择离开。我们应加快形成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人才制度,创造吸引高端人才和留住高端人才的创新环境,实施更加开放、灵活和柔性的人才政策,真正做到使海外高层次人才“进得来、留得住、干得好、出得去”。还要打破体制内外人才流动的障碍,并借鉴国外先进的人才引进经验,成立专门的国家猎头机构,在全球搜索、关注和挖取高端人才,在国际竞争中实现人才的国际化。您认为呢?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汇聚人才 打造国际一流的科创高地 建设四年多来,依托深圳湾实验室获批各类国家级重大人才项目23项,开创了省实验室自主培养国家优青零的突破,并连续三年获国家自然优青项目3项,国家自然海外优青项目16项,省杰青项目2项,另有1人获ACS奖,1人获“屠呦呦奖”,2人获未来科学大奖,3人获科学探索奖,34位学者入选生物医药领域全球前2%科学影响力榜单。 实验室人才成长与科技创新紧密结合,大型技术平台共享服务方面,建立了一支高学历(超七成拥有博士学历)、高水平技术研发团队,为粤港澳大湾区企事业单位提供实验机时保障,以及专业数据分析和实验技术方案,形成“双保障”服务,已支持200余家企事业单位开展400余项科研工作。科研进展方面,累计获批国家、省各类纵向项目135项,累计获批经费合同额逾2亿元。于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300余篇,申请专利227件,其中已授权发明专利46件。当前,实验室已拥有一大批具有良好发展势头的科研项目,有望产出一批具有前瞻性、引领性原创成果。 2022年,自然指数(Nature Index)对全球约6000家高校/科研机构综合水平进行评分排名,通过既定计量方法,深圳湾实验室得分是91(论文数量指标)和14.65(贡献度指标),远高于全部高校/科研机构得分平均值,作为单一学科研究机构在国内同类机构中综合排名第7,是广东唯一一家进入前十榜单的省实验室。 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实验室也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联合培养博士招生名额不足。目前,深圳博士生导师数量已近千人,然而深圳博士生名额非常有限,在学博士数量仅为全国总数的0.6%,约为北京的2.5%,上海的6.4%。与高校联合招生的项目,因有限的招生名额限制了与各大高校在招生领域的进一步合作。其次是高层次人才政策配套问题。目前人才名额、待遇均有所下降,相关配套人才政策也不具备明显优势,对光明科学城以及深圳招引高层次人才稍显“力不从心”。三是转化型高层次人才引育能力有待加强。生物医药领域是一个人才驱动型市场,目前蓬勃发展的态势也面临着大规模的人才紧缺,在新药研发、临床开发、CMC和生物制造职能上尤其明显,高水平有产业化经验的转化研究和技术转化团队更是缺乏。 未来,实验室将进一步吸引和培育科技创新人才,一是面向海内外吸引和培养一批高层次技术创新人才,打造结构合理的人才团队。加强科研载体的人才培养与生物医药产业的互动,推动生物/医学博士研究生招生名额向深圳倾斜,支持联合培养研究生,博士后等。二是加大国际化转化型人才引进力度,并对其给予保障,提供健康、医疗、养老等保险服务,鼓励外籍人才创办科技型企业,落地转化科研成果,打造“金融+人才”的创新创业模式,深入推进与具有较高行业知名度和业界成就的外单位优秀专家学者共建研究团队,打通创新链+产业链研究渠道。三是推动科技成果分配确权指引的细化,将科研成果转化人才队伍纳入国家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等相关事宜,申请新型科研机构因地制宜制定评审、认定技术转移转化职称权限。 (作者单位:深圳湾实验室胡晓军)
1
共2条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