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要推行决策、执行、管理、结果向社会公开,让公共资金和权力在“探照灯”和“摄像头”下运行,向老百姓交出一本能看得懂的“明白账”,这一思想觉悟在政府工作中达成广泛共识。
我国的公共资金支出十分庞大,政府部门作为公共资金的受托管理者,对公共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向社会公众负责。要实现了财政投资决策在阳光下运行,必须在决策前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了各基层财政单位及省直有关单位的意见,集中各方智慧。决策中,严格按“三依三公”要求进行,确保评审活动的科学规范,从根本上杜绝了“条子工程”、“人情项目”。决策后,通过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开,符合政务公开要求,接受社会监督。要当好公共资金的“守护者”,必须加紧建设公共资金评价系统,确保公共资金节约、合理、有效使用,推进宏观调控政策落实和制度完善,为持续发展经济、不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正提供有力保障。对此您有什么建议?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钱理群赞同这样一个对大学各类职称的评定标准:“正教授的资格是,在你的学术领域有所创新,并开出一条像样的道路,有人选择并跟进这一条路。副教授的资格是,在你的学术领域有公认的贡献,并保持着水准以上的质和量。而助理教授的资格则是,在你初出茅庐之际,一定表现得有活力、有潜力,让人觉得假以时日,你会有贡献也有创新。”我觉得这个标准很好,但有些过高过严,因为它过于强调创新。相比之下,我更认同这样的说法:一流学者搞研究,二流学者搞评论,三流学者编教材。这个说法的好处是更富有包容性,更加客观地反映学术共同体中的分工情况:有生产者(原创性和开拓性的工作)、有质量监查者(评价),有传播者(讲授或应用)。 目前我国学术存在一个严重缺陷就是过于重视创新而忽视评论的价值。由于缺乏一个有足够影响力的评价体系,科学发现的优先权难以明晰,原创性的成果打不上个人标记,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现象多有发生也就在所难免。(作者李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
共1条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