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中国股市都有“圈钱市”的恶名。虽券商研讨会上频频传来消息称:把投资者当傻瓜来圈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然而,真相如何?
最近一段时间,股市的暴涨暴跌,让股民们仿佛坐过山车一般。“印花税上调”“严控两融”等利空消息成了股市暴跌重要的诱因,说明“政策市”、“资金市”、“圈钱市”的底色仍未褪去。股市涨跌若是市场规律使然,那没问题,可若总受干预传言的影响,那说明市场化底色仍欠缺。无论战局如何,还是那句老话:“股市有风险,入市须谨慎”。你是怎么看待今天中国股市的呢?中国股市“圈钱市”的底色是否太浓?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资金面”只是皮相。股市不行,证监会首当其冲挨骂。骂来骂去,还是把希望寄托在证监会干预,改善所谓“资金面”。A股的“资金面”问题,无非是IPO数量和大股东减持。前者分流了资金,后者套现离场,被视为A股毒药。这波股市大跌,这两大“毒药”还合体了。有些企业刚完成IPO,大股东花式套现,跑的比兔子还快,只留下散户接盘侠风中凌乱“我在哪儿”、“我是谁”。中小散户的怨气可以理解,但是大骂证监会无能、大股东无良,无济于事。 注册制改革本身并没有错。正常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和券商选择IPO的时机很慎重,并不需要多少外部审核。比如美国股市,去年大涨,非但没有IPO追涨,反而大幅下降了。2023年全年IPO388家,融资规模仅为198.54亿美元。比2021年全年1759家、3197.65亿美元,少了一大截。美国股市的注册制多少年了,市场化程度也更高更,没有“快上快出”的短期割韭菜。 大股东减持,本来也是很正常的操作。投资有进有出、有转场换赛道,有什么问题呢?但是,去年A股扎堆上市后清仓甩卖式的减持,肯定不正常。这种套现离场的超短期操作确实很不地道,伤了股民的心。但是,嘴炮输出完了,我们是不是该反思,为什么企业家、投资机构这么急于离场?关不羽
是否规避财务类退市指标。在退市新规之下,51家“ST”公司发布业绩预告后,监管层首先关注公司是否规避财务类退市指标。 *ST节能1月25日公告称,预计2021年营业收入1.2亿元至1.4亿元,扣除后营业收入约为1.15亿元至1.35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下称“净利润”)17.5亿元至22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下称“扣非后净利润”)亏损939万元至1406万元。 对比来看,*ST节能2021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154.42万元。深交所要求公司说明,2021年第四季度营业收入大幅增长的原因及合理性,相关营业收入构成与主营业务范围的匹配性,以及是否年底突击交易从而规避退市风险,相关收入确认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 深交所的上述质疑是基于*ST节能从2018年至今一直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其中,公司2020年净利润为负且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2020年末净资产为负值。 根据退市新规,上市公司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是因触及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净利润为负且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等情况,其后首个会计年度触及财务类相关退市指标将被终止上市。此外,营业收入应扣除与主业无关和不具备商业实质的收入。因此,监管层在下发关注函或问询函时,特别关注相关公司营业收入的真实性。 深交所要求*ST节能,根据《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南第1号——业务办理》有关规定,对照所列具体扣除项目逐项核查并说明,公司营业收入扣除的合规性、准确性,2021年扣除后的营业收入是否存在低于1亿元的情形,补充披露相关业绩预告并及时、充分披露风险提示。 叶小杰认为,作为一条新的退市规定,在堵上以往常见漏洞后也面临新的考验。如果ST类公司滥用退市新规,通过操纵营业收入达到1亿元从而逃避退市,无疑与退市新规的初衷背道而驰。因此,监管通过函件问询督促ST类公司披露更多的信息,也督促会计师事务所在后续审计中更加关注该事项,将为退市新规的实施打下坚实基础。 对于上述规避财务类强制退市指标的情形,上交所在部分问询函中直接警告相关A股公司。比如,上交所在问询函中对*ST海创表示,若公司涉嫌存在未按规定对营业收入予以扣除,规避终止上市情形,上交所将在公司披露2021年年报后,视情况及时提请启动现场检查等监管措施。如果根据最终现场检查结果,公司扣除相关影响后触及终止上市情形,上交所将依法依规对公司作出终止上市的决定,并对公司及有关责任人予以纪律处分。(邱德坤/ 上海证券报 )
1
共5条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