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的中国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引入工业机器人。因此,有人担心,随着机器人大量的应用,中国的劳动力还有出路吗?
虽然,生产线上引入工业机器人确实替代了人力劳动,但是不能静态地将此归纳为“机器吃人”。从历史角度看,更多、更具效率的机器的使用,不仅极大地释放了生产力,而且增加了生产的迂回性,还衍生出了数目众多的新产业,相应地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同样如此:在减少生产线劳动力数量的同时,也创造出了其他的用工需求。
此外,使用工业机器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得以提升,也可能增加新的用工需求,还可以维持社区其他产业如一些消费性服务业的就业。因此,劳动力需求减少和就业创造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就中国而言,机器人的大量应用并不代表着中国劳动力便没有了新的出路。您是否赞成?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90后的农村员工,绝大多数是喝可乐、吃麦当劳长大的,刚刚出来工作的时候,就遇到新《劳动合同法》的强力保护,根本不关心企业的难处。 90后员工只会和老板儿子比生活待遇,然后产生怨恨心态。这个状态,很难维持多久的。我们国家的经济,必将迎来一次考验。 很多企业招聘给出了4000~7000元的工资,其实是“计件,不交社保”,新手根本拿不到这些。 今后机器会慢慢取代一部分人力。有个朋友,买了一台机器10万元左右,取代了两个熟练工,效率大增,原来要一天,现在半个小时。 机器不需要缴纳社保,也不需要“辞退赔偿”。当然,大部分工种还是要人力完成。 但这里少用一个人,那里就会多出一个劳动力,总体还是有用的。 劳动关系不稳定,员工大流动,熟悉本企业特定岗位的工人越来越少,所以做高科技、高质量、高效率企业就是个笑话。 但企业负担太重,产能过剩,也无力提供高福利,恶性循环。 结果是绝大多数制造业在低水平竞争,你花三年的高成本培养工人,会一夜之间全部辞职。 对制造业而言,财政、老板、工人,这三方是不会同时达到满意的。 中国制造业利润薄,就业人数多,还在初级阶段,在没有进入高科技打遍天下的水平前,“财政,老板,员工”,不可能同时乐呵呵。 现在情况是:财政满意,员工满意,小老板不容乐观了。中间掉链子的后果就是,就业压力跳过企业,直接到了各地方。
中国消费侧领先的数字化能力,为工业互联网积累了云端技术和移动技术。互联网与工业的跨领域融合,正在培育出新业态新模式。在一家大型发电公司,全员参与低代码,仅两年时间,开发出超过1000个应用。从内部办公,到安全管理、生态协同,敏捷开发、快速迭代的方式帮其完成了一场基于数字技术的全链路突围。全员参与低代码,让业务人员既是使用者、也是开发者,能够在丰富的行业场景中,创新出特色应用,甚至复制给更多企业。此前,一款通过工信部电子五所工业软件测试的ERP系统,就诞生于福建一家制造工厂。由于工厂管理难题,该工厂尝试钉钉低代码自建ERP。一时间,周边工厂纷纷复用,这套ERP系统如今在钉钉生态中一年的收益已经超千万。率先拥抱数字化的领军企业与其他制造商之间的差距,也在日益拉大。《2021埃森哲中国企业数字转型指数研究》显示,中国企业数字转型正进入强弱分化的分水岭,其中转型领军企业比例持续上升,由去年的11%跃升至16%,这些企业正将数字化优势转化为营收优势,与其他企业的营收增速差距从疫情前的1.4倍扩大至3.7倍。(来源:21财经APP)
1
共3条信息 |